中國焦點新聞   >   社會  >  正文

20 分閱讀理解題原作者僅得 6 分:答題技巧沒有掌握好

她認為,對於這篇文章來說,最終的標準答案不是出題老師過度的解讀、曲解瞭她的意思。

全文 2781 字,閱讀約需 5.5 分鐘

▲蘇州一考生在微博私信王亞。受訪者供圖

▲王亞 1 月 16 日在朋友圈向考生致歉。微信截圖

日前,株洲市教育局工作人員王亞創作的散文《清明》出現在蘇州市高二年級語文統考的試卷上。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原作者在做這道滿分 20 分的閱讀理解題時,隻得瞭 6 分。雖然如此,曾經從事過語文教學的王亞認為,題目符合語文教學,自己做不對題目是因為沒有掌握答題技巧。

王亞還專門在朋友圈用“調侃方式”發瞭條“致歉信”,“一切 ‘ 禍害 ’ 都非我的本意,向蘇州全體高二學子致歉”。

針對此事,有教育專傢認為,出題者曲解作者原意的現象普遍,違背基本常理。也有專傢認為,試題標準答案,經集體討論研究給出,作傢作品是獨立文本,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視角。

━━━━━

被標準答案難倒 考生求助原作者答題

就在剛剛結束的蘇州市高二年級語文統考中,一道現代文閱讀理解題目難倒瞭不少考生。當地教育部門給出的“標準答案”,被指答案太難,完全想不到。

被蘇州市教育局一工作人員證實瞭的試卷顯示,這道現代文閱讀理解題,使用瞭一篇題為《清明》的文章,體裁類型為散文,作者顯示“王亞”,文章摘錄於其 2016 年出版的散文集《聲色記 —— 最美漢字的情意與溫度》。

考試結束後,有考生在微博上找到瞭原文作者王亞,並請她做答。第二天,王亞在株洲市二中校長的建議下,跟該校學生一起做瞭這道題目,“沒想到標準答案出來後,20 分的題目,我就拿瞭 6 分”。

此事在網絡上引發討論。有網友表示“不解”並吐槽道,“真不知道是出題老師不懂閱讀理解,還是閱讀理解不懂出題老師”,更有人直言不諱指出,“像這種主觀題,就不應該有什麼強硬的標準答案”。

━━━━━

原作者僅得 6 分:答題技巧沒有掌握好

▲文章作者閱讀理解隻得 6 分:替出題老師說一句 題出的很好。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20 日,新京報記者聯系上該文作者王亞。她稱,自己是株洲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員,此前也是名語文老師。從出題者角度來說,閱讀理解主要是考查學生的語感、語文思維和語文素養,而並不拘泥於哪一篇文章。她認為,對於這篇文章來說,最終的標準答案不是出題老師過度的解讀、曲解瞭她的意思。

對於自己最終隻能拿 6 分的情況,她表示,主要還是在答題技巧上沒有掌握好。

株洲市二中語文教研組組長嚴朝暉老師表示,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主要是側重學生的思維訓練和文本解讀,而按照這樣的要求,文章作者本人拿不到高分也很正常。

“一切 ‘ 禍害 ’ 都非我的本意,向蘇州全體高二學子致歉”。王亞最近在自己的朋友圈裡,發佈瞭這樣一條消息,引發好友的點贊和熱評。“現在微博粉絲一下增加瞭 200 多,幾乎都是蘇州的學生。”王亞稱。

━━━━━

《清明》作者王亞:“站在語文教學立場上命題,無可厚非”

“參考答案符合語文教學 更周全”

新京報:怎麼看自己的文章被選做閱讀題 ?

王亞:其實這種事很正常,也沒有說很激動什麼的。其他人的文章被選做閱讀題,都是很常見的事,身邊也有朋友寫的文章被選入試卷。

新京報:除瞭《清明》,還有其他作品被選做閱讀題嗎 ?

王亞:也有,但隻是個別學校、小范圍那種,比如像平時模式訓練的試卷、課堂閱讀賞析之類的。

新京報:20 分的閱讀理解題,你隻得瞭 6 分 ?

王亞:講實話,當時我沒有想去做這個題的。是第二天,我們株洲市二中的校長在網上看到瞭這份試卷,他很感興趣,想讓我試著做一下,同時,也讓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做一下,想讓語文教研組做一個教研活動,探討一下,作傢本人和老師的題目,以及學生的答題,三方面一致或者不一致的問題,進而研究出背後存在的教學和答題問題,算是一個教學實驗,探究背後的原因所在。

新京報:答案解析與你文章立意區別大嗎 ?

王亞:我做完題目後,才看到答案解析。學校給出的參考答案,其實是很周全的,也是符合語文教學的。因為語文的閱讀教學,就是訓練學生的語感、語文思維和語文素養等等。學校在出一套語文閱讀題的時候,需要涉及語文素養的某一方面,在做大的時候也要考慮到,所以他們出題和答題,都會比我想得要更周到,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新京報:你文章原本想表達的是什麼 ?

王亞:就是關於對祖父的懷念,生活中,祖父的性格、性情以及他面對苦難的堅韌,和他對我的影響。

“對這種現象 應該多些理解和支持”

新京報:知道得分後,為何想在朋友圈致歉 ?

王亞:說實話,就像孩子們來找我一樣,大傢都把這件事情當作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我自己也是。因為這個題目對他們造成瞭困擾,因為很多學生都沒答好,而且給他們造成困擾的,不止我一個人,還有魯迅先生,他們另外一道閱讀題,是魯迅的文章。所以自己調侃一下,向他們致歉。

新京報:閱讀題被指曲解願意,或過度解讀,對此現象,你怎麼看 ?

王亞:我沒有特別研究之前的文章,但對於這篇來說,我不認為老師是過度解讀,曲解瞭我的意思。我還是覺得,作為語文教師來說,出題者做得很優秀,因為他是站在語文教學上來思考的,所以我覺得,從這點上來說,沒必要去說人傢什麼,無可厚非。

新京報:你認為這種現場很正常 ?

王亞:對。作為一個教育人、傢長或者寫作者,我對教育是以一種平靜的心態去看待的。一個國傢的教育,是一個國傢的根本,如果成天想著去批判它,不如多給予一些理解和支持,讓它更自然地發展。

━━━━━

“出題者曲解作者原意”現象普遍 違背基本常理

“這是在目前中學語文教學階段,比較典型和普遍的現象”。21 日下午,就命題者標準答案與原文作者立意存在出入一事,新京報記者致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軍。

儲朝軍認為,這是一種做法不嚴謹、對學生不負責的體現,拔高文章立意,存在過度解讀的可能。

他指出,人文學科本來就很難有標準答案,我們現在考試背後存在問題,沒有得到深層次的解決,這些選擇題和問答題,“似乎很客觀,但是實際上違背瞭基本常理”。

他補充道,此種現象,體現瞭命題者從根本上是沒有理解作者原意的,而是用自己的想法來解讀作者原意。據媒體公開報道,這種事情的發生,已經不是一兩次瞭,“如果要做更進一步檢驗的話,該問題就不會發生”。

━━━━━

作傢作品是獨立文本每個人可有不同解讀視角

針對有聲音指出,目前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和考試,存在“拔高文章立意,過度解讀”問題一說,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李軍均,卻給出瞭另一種聲音。

李軍均並不排除上述情況的存在,他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很正常的”。他告訴新京報記者,因為命題者是根據原材料讀出的意蘊,而原作者做題時,是根據自己的思路來答題,不一定能理解命題者的思路,所以得 6 分很正常。

李軍均解釋,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主要是側重學生的思維訓練和文本解讀,標準答案也是需要經過集體討論研究,而按照這樣的要求,文章作者本人拿不到高分也很正常。

他進一步指出,文學鑒賞和語文考試結合得不是特別緊密,但就這件事情來看,還是跟文學鑒賞有一定關系的,“文學鑒賞中有種說法,就是一千個讀者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包括曹禺先生寫出《雷雨》之後,也有讀者問他立意是什麼,他也說,每個人心中都有每個人的《雷雨》。

李軍均也曾和其他作者討論過《雷雨》是否有其他內涵,得到的答案是“可能有,也可能沒有”。他說,作傢寫出的作品是獨立的文本,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解讀視角和思路。

新京報記者 李一凡 實習生 羅婧儀

熱門推薦

聯繫我們|www.chinafocus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