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焦點新聞   >   社會  >  正文

佛教 的“變”與畫

2020 年 3 月 25 日 佛學研究網

現代畫或者說西洋畫如何引入日本和中國,是美學界經常討論的話題。不過在一千多年前,也有一個類似的引入過程,大傢關註的比較少,那就是印度、中亞的佛教美術引入中國。

中國傳統的繪畫給人呈現的是平面視圖的感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帶有 " 立體感 " 的佛教美術作品由往來的商旅、遊僧帶入中國,讓中國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當時中國人不把這種帶有立體感的印度、中亞佛教美術稱為中國傳統的 " 圖 " 或 " 畫 ",而是用瞭一個特別的稱呼 " 變 "。

在敦煌文獻等很多文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唐代的 " 變文 ",其本意也就是這種新式繪畫的配圖說明,用來演繹佛畫的故事。

日本創價大學辛島靜志教授認為 " 變 " 這個詞翻譯自梵文 "citra",意為多彩的、多樣的顏色,可以用來指彩色塑像、浮雕,也可以用來指圖畫;同時這個詞還有斑駁的、多樣的、奇怪的、奇跡、美好等含義。

辛島講授著重指出:在中國人們將傳統繪畫稱為 " 圖 ",而將印度這類與中國傳統繪畫毫不相同,色彩艷麗的繪畫、雕刻稱為 " 變 "。因為與中國傳統藝術不同,所以 " 奇異,不常見,奇怪 ",因此用作 " 變 "。

北京大學東語系葉少勇老師,早年曾經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對辛島教授的上述觀點表示贊同,並展開瞭熱烈的討論。

" 變 " 在南北朝時期,常常是指塑像,被稱為 " 諸變 "," 阿彌陀佛變 " 等諸佛、菩薩的 " 變 " 也一般是指塑像,而不是圖畫。

現存史料中,最早提到 " 變 " 的是法顯,法顯西行求法來到斯裡蘭卡,那裡的國王收藏有一枚佛牙舍利,每年三月中旬從王宮中拿出,放到無畏山寺派的寺院供養九十天。

佛牙舍利出宮時,沿途陳列 " 種種變現 "," 如是形象皆彩畫莊挍,狀若生人 ",這些佛變、菩薩變,都是彩色的塑像,栩栩如生。

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各種變像,除瞭日常供養、佛誕節等重大節日被抬出去遊行,可能講經說法時也會被陳列出來莊嚴道場,據《高僧傳》記載,苻堅曾送給當時的名僧道安不少外國名貴佛像,道安 " 每講會法聚,輒羅列尊像 "。

到瞭唐代," 變 " 更多的是指畫。當然,當時的佛教藝術中,塑像、浮雕和繪畫並非是截然二分。《六祖壇經》中,慧能寫他著名偈子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的地方,原本是寺院請畫工來畫一幅 "《楞伽》變 " 的。

"《楞伽》變 " 就是表現《楞伽經》的圖畫。用圖畫來表現佛經故事、凈土的美好、地獄的因果報應,有極強的藝術渲染效果,震懾人心,而且對於不識字的底層信徒尤其具有重要意義。

唐代俗講時,僧人在演繹佛經故事時,往往配以各種 " 經變 ",而配合這些 " 經變 " 的俗講底本,便是 " 變文 " 的最初含義,即對經變佛畫的說明文。

辛島教授提到敦煌出土瞭一些 " 行腳僧 " 的圖像,他們往往身背眾多卷軸,現在一般認為這些僧人是從中國到印度的取經僧,比如玄奘。

但辛島教授認為這些卷軸過長,不應該是佛經,很可能是 " 經變 ",而這些僧人應該也不是取經僧,而是遊走於村落間,給廣大民眾俗講的講故事僧。

" 變 " 在中古佛教史、美術史上都是一個重要的話題,需要語言學、宗教學、美術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深入挖掘。

* 本網站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發佈的文章、圖片等版權歸原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片如有作者來源標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並聯系小編刪除。

熱門推薦

聯繫我們|www.chinafocus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