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焦點新聞   >   社會  >  正文

張小龍到底想要做什麼?

H 君住的上海老式小區,離虹橋機場很近,醋醋下機後順道去拜訪他。

明媚的下午陽光灑下冬天的寒冽,H 君一襲大衣裹著睡袍,光腳穿一雙拖鞋走到小區門口,把醋醋接瞭進去。

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面,隻有兩條狗陪伴,除瞭吃飯睡覺,就是寫作,昨夜又是一宿沒睡。

H 君曾經跟蹤一傢標桿企業十幾年,眾所周知的那位中國首席執行官,長期與他交流管理之道,每次出國都邀其隨行。

這些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沉淀出來好幾本企業管理學專著。

正如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被翻譯成中文風行一樣,H 君的企業管理學書籍也被翻譯成英文,成為歐美研究中國企業為何能夠迅速崛起的一扇窗口。

在 2019 年的某個時刻,H 君忽有所感,閉門謝客伏案寫作。

他告訴醋醋,現有的管理學經典,都不適合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然而很多人毫不知覺,仍對其頂禮膜拜。

H 君要做的,就是刺破當代管理學的最後誘惑,德魯克赫然排在第一位。

對這本書,他想瞭一個名字——諸神的黃昏。

他不打算寫完再交給出版社,第一篇文章,以及接下來的文章,他都安排好瞭出處。

那就是發在自己的個人微信公眾號上。

1

德魯克的成名絕技是目標管理。

王健林告誡年輕人,要這樣定目標:

想做世界首富,這個奮鬥的方向是對的,但是最好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我先掙它 1 個億。

目標管理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拆解目標。公司一年要銷售 100 億,分給 100 個年輕人每人一個小目標?

總體可見的營業額目標,分解到個體後,數據目標五花八門。小張每天打 300 個電話,小王每天給領導倒 10 杯茶,然後小王升職瞭 ……

這就是令人談虎色變的績效管理,往往體現為 KPI(關鍵績效指標)。

對於容易量化的銷售崗位,標準和流程都很明確的制造業一線操作崗位,以及其他類似的崗位,KPI 是管用的。

但是對那些難以量化的,需要更好的創意和更大的創新的職業,比如藝術創作、科技研發,推行 KPI 管理就是一場災難。

它也不適用於復雜的,需要綜合考量多種因素的管理崗位。

於是 OKR(目標與關鍵成果法)與 BSC(平衡計分卡)應運而生。

但是所有的績效管理,都有一個前提,戰略目標要足夠清晰。

戰爭的戰略目標就很清晰,敵我分明,一切以打贏為目的。在那些真假難辨、敵我不分、目標難明的領域,一切績效管理都如喝醉瞭酒一樣。

南宋抗金是一場非典型戰爭,嶽飛用典型戰爭的績效管理嚴格要求自己,落得悲劇下場。

你可能立刻想到 " 宮鬥 ",但醋醋想說的是生命。

喜歡 " 虐貓 " 的量子力學大師薛定諤,一生就像他的量子力學理論一樣,充滿瞭各種不確定和疊加狀態。作為物理學傢,薛定諤寫出瞭《生命是什麼?》,指引克裡克與沃森發現 DNA 雙螺旋結構,揭開分子生物學篇章。

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由於熵增,萬物都不可避免走向混亂和無序。薛定諤告訴我們,生命是對抗這個趨勢的唯一希望。

所有生命都在拼命熵減,構建與遺傳有序個體。生命象征著秩序。

諷刺的是,人類找不到目標明確、過程清晰的辦法創建生命。達爾文告訴我們,秩序的捍衛者生命誕生於沒有方向的進化,生命如醉鬼一樣跌跌撞撞走來,自然選擇好的,淘汰壞的。

這意味著,德魯克的目標管理不適用於生命。

數學提供瞭世界的所有可能模型;物理敲開原子,試圖找出這個世界的真實模型;化學在分子基礎上構建出穩定的物質世界;生物學在有機物的基礎上遺傳、變異和進化。

1994 年,凱文凱利(KK)寫出瞭《失控》,它的副標題被譯成 " 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 ",提出驚人預言——

機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機器化。

生命,不局限於有機物,在人類的影響下,無機物也能湧現出生命的特征。

人類放棄對機器的集中與過程控制,設定一些規則讓機器自管理、自組織,像生命一樣進化,機器能夠表現出足夠復雜的行為,產生超出意料的結果。

這就是 KK 想要說的失控。

《失控》並不是一本打通奇經八脈的巨著,整體感流暢度欠佳。KK 自己都說很多地方沒有想透,但這不妨礙前瞻性的思想之火燒穿紙背,飄出點點吉光片羽,讓美國精英階層獲得啟示。

據說《黑客帝國》導演沃卓斯基兄弟(姐妹)對演員有一個潛規則:想要演戲,先讀《失控》。

在美國精英們的力薦之下,《失控》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獲得瞭比大洋彼岸還要熱烈的擁抱。

馬化騰、雷軍、羅振宇都是 KK 的粉絲,醋醋今天要講的是另一個重度粉絲——微信之父張小龍。

江湖傳言,張小龍有個面試秘訣,如果一個大學生,告訴他看完瞭這本書,就肯定能得到錄用。在微信團隊廣州研發中心,產品經理們幾乎人手一本《失控》,因為張小龍說過:

不讀《失控》的產品經理,知識結構是不完整的。

2

1 月 15 日,微信團隊宣佈,微信訂閱號付費能力開始進行灰度測試。

就在上一周,廣州 2020 微信公開課 PRO 開講,張小龍沒來現場,而是出現在大屏幕,一貫的神色冷峻。

他說微信失控瞭。

張小龍做微信公眾平臺的初衷,是取代短信成為一種基於連接品牌和訂戶的群發工具,並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

他並不關心群發的內容,而是盡可能地開發出來各種形式:文字,圖片,視頻等。

" 但我們一不小心把它做成瞭文章作為內容的載體,使得其他的短內容的形式沒有呈現出來 ",這個給品牌商傢量身定做的平臺,卻成瞭千萬內容創作者,尤其是長文作者的樂園,讓張小龍大感意外,在其設想中,公眾號本身並不是為媒體準備的。

當然這不是張小龍沒來現場的原因,他說我就是故意不來,參加各種會議可能很浪費時間,用產品說話才是應該做的事。

省下現場講話的時間,張小龍埋頭開發微信 5 大功能。

1、彌補短內容方面的缺失,順利的話可能近期會和大傢見面;

2、將要擴大 5000 好友上限;

3、用更多的參與者和強大的機制,來幫助平臺作出是否謠言的仲裁;

4、讓搜索進入海量小程序內部,打破 APP 信息孤島局面;

5、春節即將到來,微信在紅包上,也有一些新的創造;

就如公眾號超出瞭本來的預期,對於這些改變,張小龍也無法預料結果,比如擴大 5000 好友這個限定非常容易,但是對於它帶來的影響," 說實話誠惶誠恐,我們會反復思考 "。

微信每一次小小改變,都會影響一個龐大的生態體系。

截止 2019 年 9 月,微信月活躍帳戶 11.5 億。相當於 3.5 個美國,9 個日本的人口。

在中國任何一個宅男,不管他是禦姐控,還是蘿莉控,都是微信控。

而中國最大的微信控,無疑是張小龍。

中美互聯網相互對應的地方很多,阿裡巴巴對應亞馬遜,百度對應谷歌,微博對應 twitter,微信對應 Facebook?

除瞭 Facebook,美國還有 Instagram、Snapchat 等社交 app 活蹦亂跳,在中國它們都被微信朋友圈、視頻通話、公眾號等等收編瞭。

KK 說微信是比 Facebook 更加復雜的生態體系。

微信的生態體系,不光在網上嘰嘰喳喳聊天,還不聲不響地推動商業發展。截止 2019 年 9 月,支撐微信支付服務超過 5000 萬個體商戶和商傢,占全國個體商戶 79.4%;2019 年微信生態帶來的碼上經濟規模 8.58 萬億元。

集九陰真經、九陽神功、降龍十八掌、易筋經、六脈神劍、獨孤九劍、北冥神功、葵花寶典於一身的微信,接下來練什麼武功?

張小龍坦言,微信團隊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從早期的 " 怎麼做 ",到現在的 " 做什麼 "。

登高壯觀天地間,拔劍四顧心茫然。

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張小龍所做的一切,都是讓微信這個生態體系得到更好的進化。

3

微信從一款功能型產品,到一個平臺,再到一個生態體系,是中國互聯網的神話。

張小龍是如何做到的?

關於這方面的文章汗牛充棟,大多集中在 KK 說的去中心分佈式管理上,然後延伸到各種哲學或理念:道傢無為、佛傢悲憫、上帝俯瞰 ……

中國人比美國人更歡迎 KK,人們熱衷於探討微信的失控、去中心、包容,醋醋覺得,除瞭它確實管用,可能也有著異性相吸的原因。

金字塔集中式管理是中國的傳統武功,久瞭就會覺得孩子都是別人的好。

KK 在《失控》一書中,指出一套普適分佈式控制方法,它是由佈魯克斯的移動機器人實驗室開發出來的:

先做簡單的事。

學會準確無誤地做簡單的事。

在簡單任務的成果之上添加新的活動層級。

不要改變簡單事物。

讓新層級像簡單層級那樣準確無誤地工作。

重復以上步驟,無限類推。

這有點像阿甘,跑步、打球、當兵 …… 他總是一絲不茍做好每一件事,並堅持不懈,然後幸運地成功瞭。

做簡單的事不難,準確無誤地做簡單的事很難,長期準確無誤做簡單的事難上加難。除此之外,成功還需要運氣。

KK 說去中心、分佈式、自下而上、容錯、模塊化 …… 控制貫穿其中。去中心分佈式後面,總是跟著控制或管理二字。

失控,失去的隻是集中控制、過程控制以及預期結果。

但是對整個系統而言,協同控制、規則制定與結果篩選都是必不可少的;而 " 失控 " 的前提,系統中的每一個節點或模塊,都需要集中控制。

創造一個能運轉的復雜系統,唯一途徑就是先從一個能運轉的簡單系統開始。試圖未加培育就立即啟用高度復雜的組織——如智力或市場經濟,註定走向失敗。通過將簡單且能獨立運作的模塊逐步組裝起來,復雜性才能誕生。

連一個簡單功能都做不好的產品經理,嚷嚷要做生態體系,把失控當做散漫的借口,那就是爬都沒學會,就想飛瞭。

這樣做的最高段位,是把生態做成瞭生態化反。

微信公眾號,就是一個典型的集中控制。

做過自媒體的同學心裡門清,頭條號、百傢號、網易號、鳳凰號 …… 粉絲再多都是平臺的,閱讀量多少靠平臺推薦,隻有微信公號的粉絲才是自己的。

微信給你足夠多的權限,可以獲得粉絲的多種數據:地域、性別、年齡、語言、終端 ……

進入後臺,從上往下清一色的管理:留言管理、投票管理、原創管理、小程序管理、消息管理、用戶管理、素材管理 ……

微信有嚴格的原創保護機制,隻有通過白名單才能轉載,且原創微信號的入口與作者高居轉載文章頂上。

你可以配備幾個長期運營者,幫助管理;粉絲留言如何顯示,你說瞭算;好的文章,還能獲得打賞,以及正在測試的付費閱讀。

一個微信號,讓你擁有事權、財權與人事權。在這個領域中,我們還要把德魯克請回來。

在這方土地上,你就是最高獨裁者。

正是因為這些機制,H 君才願意將自己的文章首發微信公眾號,他不用擔心盜版。也不用擔心涉及管理學的內容,不夠大眾娛樂化得不到平臺推薦。根本不存在平臺推薦,愛好管理的人自會來關註轉發。

絕大多數自媒體都會在微信公號上原創首發,然後再分發到其他自媒體平臺。

張小龍說,微信公眾號一不留神做成瞭為媒體準備的平臺。醋醋倒是覺得,微信公號可能更適合書籍式表達,它能產生大量的專業長文,這在其他平臺上很少見。

事實上,張小龍一點都不在乎公眾號偏離瞭戰略初衷,反而將計就計,不斷增加有利於文章創作的功能。

除瞭看得見的原創保護,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之前微信公號內容字數上限是 2 萬字,如今已經提升到 5 萬字。

對於一個生態體系而言,戰略是不明確的,重點在培育。哪怕是模塊生長偏離瞭設計者的初衷,設計者也不會強行扭轉,而是順著生長的有利方向予以培育。

曾經一段時間,上市公司爭相收購微信公號,瀚葉股份打算 38 億元收購微信公號;利歐股份打算 23 億收購微信公號。醋醋微信公號火瞭,也有人跑過來問 " 老板,你賣不賣 "。

其他自媒體號有這種待遇麼?

微信公號,才真正做到瞭我的地盤我做主。當然前提是不能違法亂紀,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哦。

不要忘瞭,微信還有協同控制與規則制定。

4

如果說集中控制用於網絡節點的模塊化成型,那麼協同控制與規則制定就是用來組網,核心就是連接。

模塊是生命的細胞,是生態體系的個體。生命與生態體系得以長存,在於細胞與個體的連接。

一塊鐵與一個人的本質區別到底是什麼?兩者都包含瞭無窮無盡的原子,所以數量不是充要條件。

生命必須建立在有序之上,雜亂無章導致生命毀滅,這個有序還要包括多樣性——多樣性的元素和多樣性的排列方式。

一塊鐵裡面隻有鐵原子,以體心立方晶格排列。人體由 50 多種元素所組成,帶孩子的媽媽都能隨口說出好幾樣:鈣、鋅、硒,還有鐵。這 50 多種元素的排列方式,無人知曉。

人體以及其他已知的一切生命,最多的組成元素是碳,生命征服瞭碳。而如今,生命騷動著想侵入水晶、電線、生化凝膠、以及神經和矽的組合物,機器正在生物化。

背後的推手,就是人類。

KK 預言,人類正在創造超生命,它完整、強健、富有凝聚力,是一種強有力的活系統。人工智能是我們首先能想到的超生命,矽基生命是科幻題材的常客。

悲觀的看法是人工智能將取代人類,人類將被自己的創造物無情地消滅,如《終結者》。

而更普遍的樂觀看法是,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將合為一體,即人機合一。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生命在新的形態下進一步融合。

阿西莫夫在其科幻史詩《基地》中描述瞭一種蓋婭星系,與他另一部名著《機器人》交叉起來。人類發明瞭機器人,機器人發明瞭蓋婭。

有機物,無機物,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 …… 蓋婭星系的所有生物,以及機器人都是生命共同體,可以同時分享自己體內的資料和記憶,甚至連石頭都可以保存信息。

蓋婭人的觀念隻有我 / 我們 / 蓋婭,沒有你也沒有他,蓋婭將從行星到星系再到宇宙的范圍形成蓋亞共同體。

KK 的超生命系統顯然偏向於樂觀的看法。" 機器,正在生物化 " 的下一句,是 " 生物,正在機器化 "。

" 我認為人類將不斷積聚人工和機械的能力,同時,機器也將不斷積累生物的智慧。這將使人與機器的對抗不再像今天那麼明顯、那麼關乎倫理。"

醋醋也贊同這個觀點,因為構成生命的前提是元素與排序多樣性,那麼超生命應該具備更大的豐富性與包容性,而非排他性。

微信的 slogan 是" 連接一切 ",微信號連接人與人,朋友圈連接人與短內容,公眾號連接人與長內容,微信支付連接人與貨幣,小程序連接人與組織 …… 就有那麼點意思。

5

從模塊到連接,或是張小龍打造微信生態體系的底層邏輯。

我們往往關註連接,忽略瞭模塊。醋醋認為,現階段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模塊都比連接重要。

重要性不在於復盤的最終結果,而在於過程的時間要求。

在現階段,打造模塊是可以做的也是必須做的,足夠多的模塊是產生連接的前提。而創造什麼樣的有序連接,是一件更加困難的事情。我們知道人體 50 多種元素,但對於這些元素是如何排列的,還摸不著邊。

或許當模塊足夠多瞭之後,合理的連接規則才能自然湧現出來。

微信體系中,模塊的形成依賴於用戶的需求,張小龍對此極其敏感。

最初,微信作為通訊工具,用戶需要的是穩定、好用,而非其他復雜功能。當年騰訊抽調 QQ 團隊最好的技術大牛,輔之以強大的硬件資源來解決這件事。

隨後上線搖一搖,解決陌生人交友需求;推出朋友圈,解決人際顯擺需求;打造公眾號,解決內容表達需求;引入微信支付,解決商業交易需求;開發小程序,解決企業機構上線的需求。

除瞭搖一搖是改變連接方式,其他都是打造模塊。模塊之間的連接很簡單,主要是關註與轉發,有些模塊隻能關註不能轉發,如用於朋友圈顯擺的短內容。

讓很多人不可理解的是,對於海量的公眾號和小程序,微信並沒有也不打算做一個類似 App Store 那樣的分發平臺,而且從來不向用戶主動推薦關註,也沒有排行榜引導。

外界將其視作張小龍的克制,他表示很冤枉:

克制是一種壓制行為,我不壓制自己,而是會去想一個產品功能的合理性問題。如果不合理,就放棄。

對一個去中心的分佈式網絡結構而言,系統做分發推薦是不合理的中心化行為。

瞭解拓撲學就知道,去中心化分佈式網絡系統是孕育著無限可能的拓撲結構。金字塔式、鏈式、樹形、圓形、星形都隻能做有限的變換和拓展。

去中心化的結構由於沒有局限,可以形成任意形狀,在任意位置容納任意數量的新個體,群體內的連結也可以隨意打斷重建。社群中唯一符合這種特征的就是網絡。而生命體內,同樣具有這種結構。

明白瞭這一點,就能理解張小龍的取舍,你會拿芝麻換西瓜麼?

而基於用戶需求導向,在打造模塊功能、豐富模塊的多樣性方面,張小龍可一點都不克制,而是很奔放,各種拓撲結構都有。

用戶因為模塊好用會主動將流量引入微信,如商傢不遺餘力將小程序或公眾號的二維碼分發到線上線下,吸引顧客們關註,微信則源源不斷獲得線下及線上整個互聯網的流量。

微信的生態體系,是用戶與微信團隊一起在培育。尤其在網絡結構中,用戶的主動性創造瞭大量的連接,微信團隊負責基本連接與定制規則。

醋醋認為,關註、搜索、推薦與轉發,是微信四大基本連接,有如自然界的四大基本力。

6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觀察上述張小龍要做的 5 大功能開發。

依次總結就是豐富信息——拓寬邊界——完善規則——加強連接——歡度新年。

彌補短內容方面的缺失,是豐富信息。

但其實微信不缺乏短內容,再重溫一遍張小龍在本次公開課的視頻講話:

" 我們很重視人人都可創造的內容。朋友圈之所以默認是發照片視頻的,是因為當時我有一個認知,對於十億人來說,讓每個人發文字是不容易的,但是,發照片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

在朋友圈,照片與視頻這樣的短內容俯拾皆是,微信缺乏的是一個轉發機制。

在朋友圈之外,再建一個短內容平臺,恐怕不是一件討好的事情。奧卡姆剃刀律告訴我們: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之前朋友圈的視頻動態入口灰測,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朋友圈內容可以一鍵轉發,那將是一個相當大的改變——它打破瞭朋友圈的封閉性。這將是微信有史以來最廣泛的一次信息連接,朋友圈的內容將被極大地激活。

似乎,有這個可能性。

張小龍視頻講話的 7 個思考:隱私的出讓,信息獲取的被動,社會關系的擴大和復雜,信息傳播的快速,信息選擇的困難、信息的多樣性,搜索的困難。

前 6 個都與朋友圈內容一鍵轉發有關。

而將要開發的功能:拓寬 5000 好友的上限邊界,判斷是否謠言的規則機制,也與朋友圈內容一鍵轉發有關。

如果真是這樣,醋醋猜測用戶會有一個權利——是否同意這條朋友圈內容轉發,願意保持既有隱私,還是願意出圈。

張小龍遲遲不願意在朋友圈上面動刀,因為這是涉及大范圍連接的改變。

他打造模塊積極主動,而對於連接改變是慎之又慎。

但無論是面臨短視頻的競爭,還是模塊的極大豐富,都將導致連接的改變。

正如小程序豐富之後,張小龍就在考慮如何讓搜索進入小程序內部瞭,即為加強連接。

醋醋在這裡插一句,費米悖論的解釋,有可能就是人類文明的模塊還沒有成熟,世界大同、海內皆兄弟還沒有到來,無法進入星際文明的連接。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說中最不能讓人接受的部分就是它的必然性。自然選擇的條件非常特殊,但這些條件一旦滿足,自然選擇就會無可避免地發生。

基於失控的思維,張小龍構建瞭微信生態體系,而一旦條件成熟,進化之進化的人工選擇,將成為必然!

7

人類以自然為師,讓機器生物化,並不等於人造和天生完全一致。

自然規則是不可更改的,進化方向雜亂無章,需要 " 億年 " 為單位的時間自然選擇。人類可以改變規則,調整進化方向,加快進化速度。

高純度的矽芯片和高組織的結構,在自然中無法生成,這種人工產生的東西,或許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自然界生物思維方式是線性的,但計算機是並行的。

人類的出現,或是讓進化本身得到進化。張小龍視頻講話中已有暗示:

" 我們知道,基因編輯是一種非自然的選擇。因為人類強行的改變瞭自然進化的進展。類似的,技術的進步同樣改變瞭自然的選擇 …… 信息的寬廣度和質量,一直是微信要解決的問題 "。

而張小龍的這句話,更值得玩味:

" 對團隊來說,早期是考驗我們的產品能力,現在更考驗的是我們的組織能力 "。

規則的改變,就是連接的改變,就是組織能力的提升。

這是一個永不止息的進程,2020 年公開課,張小龍及微信團隊的灰色衛衣上,印著 "Always Beta"(未完成)。

微信,到瞭下一步進化的時候。

熱門推薦

聯繫我們|www.chinafocus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