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焦點新聞   >   大陸  >  正文

建築大師貝聿銘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導語:作為一個中國人,他瞭解古代文明,作為一個美國人,他能夠鑒賞現代。他的作品,則是對古文明和現代的完美融合。

貝聿銘的 " 聿銘 " 寓有光明之意,賦予建築以光明,正是他對世界的最大改變之一。

金光閃閃的巴黎盧浮宮金字塔,到彰顯中國人雄心的香港中銀大廈,他 " 讓光線來做設計 ",也以光明璀璨瞭現代建築的光輝。

作者畢亞軍

麻省與哈佛

貝聿銘的建築修行從麻省理工學院開始。

期間,他認識瞭現代建築運動創始人 Le. Crobusier,並從他那裡把建築的意義從蓋樓升級到美學、歷史和人文的高度。

貝聿銘說,這個升級極其重要:

" 如果隻想到建築,你就無法成為大時代思想發展的一部分,你就會失去很多。"

1939 年,貝聿銘以優異成績從麻省理工畢業,並獲得瞭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獎項。

" 二戰 " 全面爆發後,他到美國空軍服役瞭 3 年," 學習的是轟炸和摧毀,而非建設 ",直到 1944 年退役。期間,他認識瞭妻子陸書華(Ellien Loo)並結婚。

退役後,貝聿銘在陸書華的引薦下考入哈佛大學建築系讀研。在那裡,他與另一位偉大導師 Mareel Breuer 相遇,而且相見恨晚。

Mareel Breuer 是第一個提出光線對建築有重要影響的人,他認為是光線使建築有瞭生命,這被貝聿銘欣賞並在後來廣泛采用。

Mareel Breuer 是個酒徒,可以不吃東西一杯接一杯喝酒,貝聿銘說自己:" 我不學他喝酒,專學他的建築。"

在哈佛,貝聿銘還師從包豪斯(Bauhaus)流派創始人,被認為對 20 世紀藝術貢獻和影響最大的導師——沃爾特 · 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並與格羅皮烏斯的合夥人、建造瞭紐約聯合國大樓的馬賽爾 · 佈魯爾(Marcel Breuer)成為好友。

" 格羅皮烏斯非常嚴格,也是極好的老師。佈魯爾和我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們幾度同遊歐洲——旅行是相互瞭解的極好的方法。" 他回憶。

1945 年,從哈佛畢業的貝聿銘留校受聘為助理教授,但他認為紙上談兵很不過癮,隻幹 3 年就 " 下海 " 瞭:加入地產巨商柴根道夫的建築公司,也破瞭美國建築界沒有中國人做建築師的歷史。

貝聿銘曾以 " 偉大的藝術傢需要偉大的客戶 " 來形容他與柴根道夫的合作。為瞭與更多偉大客戶交集,7 年後,他自立門戶創立瞭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並將設計逐步拓展到巨型公共建築領域。

很快,他成瞭引領該領域世界潮流的人。

一鳴驚人

貝聿銘在公共建設領域的首次大顯身手,是坐落在科羅拉多州高山上的 " 全國大氣層研究中心 "。他 44 歲完成 " 中心 " 的設計,到該中心竣工並讓他獲得美國建築學會紐約榮譽獎等榮譽時,他已是 50 歲的人。

貝聿銘認為,設計的關鍵在於:" 自己知道多少 "。因此,每個項目他都做足功課,反復推敲。天縱的才情與肯下笨功夫的死磕結合,是非常可怕的事,也讓貝聿銘很快寫下華人在西方建築設計的史前榮耀。

1964 年,肯尼迪傢族決定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築物——約翰 · 肯尼迪圖書館,紀念前一年遇刺身亡的美國總統約翰 · 肯尼迪。他們邀請瞭眾多知名建築傢參與設計,其中也包括正在冉冉升起的貝聿銘。

貝聿銘費盡心思,多易其稿,不但提交出自己的極致方案,還連建築材料的選用、以及如何賦予建築特殊的意義都一一用心,並在這場世界頂尖大師的角逐中勝出。

1979 年,這座費時 15 年的大型工程,一竣工就震撼瞭美國建築界,也讓貝聿銘獲得瞭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1979,也被美國建築界宣佈為 " 貝聿銘年 "。

肯尼迪圖書館推進期間,貝聿銘還幾乎同步進行著另一項偉大工程——費時 10 年的華盛頓國傢藝術館東館(簡稱:東館)。

" 東館 " 開幕儀式上,時任美國總統卡特自豪地宣稱," 它不但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日益增強聯系的象征。" 貝聿銘也成瞭卡特口中 " 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

貝聿銘喜歡用玻璃作為建築的重要材料。

這一度給他帶來毀滅性打擊,由他設計的波士頓地標:約翰漢考克大樓(John Hancock Tower),落成不久就因窗玻璃紛紛跌落,讓他備受爭議,直到 7 年後,門窗公司承認這是他們的責任。

但此過程中,貝聿銘不但沒有放棄玻璃,還以玻璃創造出一個世界奇跡。

征服法國人

1981 年,法國推出巴黎盧浮宮重建計劃,時任總統弗朗索瓦 · 密特朗邀請全球 15 位知名博物館館長推薦設計師。

13 位館長不約而同地推薦瞭貝聿銘。

1983 年,密特朗將選定貝聿銘的消息正式對外發佈,這也是法國唯一一項沒有通過競爭就直接指定建築師來設計的國傢工程。

法國人很快沸騰瞭,幾乎是舉國反對。

盧浮宮是法國文化與文明的最高榮耀,讓外國人來重建,法國人過不瞭民族情感關。貝聿銘的兒子回憶:" 當時法國人真是目瞪口呆,甚至惱羞成怒,大叫怎麼叫一個華人來修我們最重要的建築,貝聿銘會毀瞭巴黎。"

面對鋪天蓋地的反對聲,貝聿銘選擇不斷解釋,但絕不妥協。他保證說,自己來自擁有古老文明的中國,一定會尊重法國的傳統,並自信地公佈瞭自己以玻璃金字塔入口為代表的改建工程設計圖。

迎接他的,是反對聲一浪更比一浪高。

法國的藝術傢和批評傢們,憤怒地指責 " 金字塔 " 超出瞭法國人的心智空間,是一個龐大的,破壞性十足的裝置。甚至有人宣稱,統計顯示有 90% 的法國人反對金字塔。

" 巴黎不要金字塔 "、" 交出盧浮宮 " 等口號一度大行其道,包括法國文化部長也公開批評金字塔是 " 一顆寒磣的鉆石 ",說這比拿破侖滑鐵盧戰敗後,英國人企圖從盧浮宮搶走藝術品的暴行更令法國憤怒。

貝聿銘說,他的翻譯當時聽得全身發抖,幾乎沒有辦法為他翻譯他想答辯的話。但他依然不改變,不妥協。

" 旁人接受不接受對我並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接受不接受比較重要一點。" 貝聿銘說,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維持十足的信心。

" 你必須對自己說,如果我相信我是對的,就不必在乎我是誰。"

貝聿銘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 玻璃金字塔,不僅不會顯得突兀,反而可以襯托盧浮宮的莊重與威嚴,並跟凱旋門與協和廣場的方尖碑連成一體,為巴黎的中軸線錦上添花,在視線上盡可能不影響主體建築。"

隨後,他展開瞭反攻。

他公開遊說," 巴黎應該是充滿生機、不斷發展的有機體 ";他拜會蓬皮杜夫人,以 " 藝術必須富有現代精神 " 爭取她從反對到支持。他還主動與密特朗的主要政敵——巴黎市長希拉克探討,以 " 開放盧浮宮就意味著開放巴黎 ",讓希拉克的一隻腳抬到瞭自己這一邊,並爭取到機會——在盧浮宮豎起同比實體模型,接受公眾的檢驗。

最終,總計 6 萬巴黎民眾參觀瞭這一實體模型,並像總統選舉一樣進行瞭全民公決。而模型征服瞭希拉克,也征服瞭法國人。

1988 年,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落成並瞬間成為法國人的新驕傲。密特朗則在金字塔裡,授予瞭貝聿銘法國最高榮譽獎章。

曾經被質疑的身份,也成瞭優勢,有人總結:" 作為一個中國人,他瞭解古代文明,作為一個美國人,他能夠鑒賞現代。" 他的作品,則是對古文明和現代的完美融合。

展現中國人的雄心

以玻璃金字塔璀璨盧浮宮時,貝聿銘設計的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也於 1990 年落成。

地上 70 層,總高 367.4 米的中銀大廈,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亦是全世界除美國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

貝聿銘曾在香港短暫地呆過些日子,他的父親也曾在這裡的 " 中國銀行 " 上班。接手設計任務時,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

要賦予這座建築 " 中國人的雄心 "。

" 她必須是光明的,必須可以矮化香港殖民地色彩的建築,它不隻是一座建築。"

但中銀大廈的預算並不多,隻有 1 億 3 千萬美元,緊鄰中銀大廈高 180 米的匯豐銀行大廈(1985 年建成)卻耗資達 10 億美元。

最終,貝聿銘把問題變成瞭創新的機會。

他大膽引入新的結構設計,讓高出匯豐銀行一大截的中銀大廈,使用面積是匯豐銀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光是鋼材使用量就節約瞭三分之一。

早在 1990 年,貝聿銘便宣佈退休。但全世界找他操刀的人絡繹不絕,他也退而不休,繼續奉獻出多個世界經典建築。包括:

1991 年小山美秀子委任其設計的私人藝術品博物館,被譽為 " 桃花源 " 的 " 地上的天堂 " ——日本美秀美術館。

1995 年擔綱設計顧問,由貝氏建築事務所設計的中國銀行總部大廈。

85 歲高齡擔綱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

91 歲時親自操刀,位於一座人工島之上的卡塔爾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卡塔爾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被稱為是漂在水上的建築,也是貝聿銘應卡塔爾國王邀請設計的最後一個大型文化建築。

起初,貝聿銘曾謝絕國王,因為他不願意在多哈的高樓林立中 " 委屈 " 自己,國王仍誠心邀請後,他建議遠離鬧市另擇福地。

最後,國王決定按照貝聿銘的辦:下令填海硬造一個人工島,讓貝聿銘盡情捕捉 " 伊斯蘭建築的精髓 ",也完成瞭他的收官之作。

博物館,也是貝聿銘最感興趣的項目,他說,博物館是一切事物的總結," 我總能從博物館的建造中學到很多,如果不學,我就無法設計。它不斷地提醒著我,藝術、歷史和建築確實是合為一體、密不可分的。"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除瞭作為 "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對全球建築設計產生著影響,貝聿銘在商業領域也影響卓著。他創辦的貝聿銘建築設計所,在全世界 100 多個城市完成瞭數百個重要的建築設計項目,是華人建築設計事務所標桿。

貝聿銘還與喬佈斯有很深交集,是喬佈斯最欣賞,也對喬佈斯產生瞭重要影響的人之一,並因此將自己的設計影響到商業領域。

喬佈斯是包豪斯(BAUHAUS)設計理念的膜拜者,而包豪斯的創建者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正是手把手教瞭貝聿銘第一個項目,並以藝術要與功能融合而對貝聿銘影響最深的導師。

作為格羅皮烏斯的共同信奉者,喬佈斯與貝聿銘有過很多合作,貝聿銘的藝術理念和表達,也深刻影響瞭喬佈斯,並被他廣泛地偷師應用。

喬佈斯在曼哈頓聖雷莫公館買下的豪宅,就由貝聿銘幫忙設計,在這之前,貝聿銘還從來沒有為他人的住宅操刀過。

1980 年代,喬佈斯構想建設蘋果總部園區時,也曾找貝聿銘擔當園區的總設計師,不過後來項目宣告破產,因為他自己都被蘋果驅逐瞭。

喬佈斯興建 NeXT 大樓時,貝聿銘應邀在其大堂中心設計瞭像漂浮在空中一樣的螺旋樓梯。後來,這被喬佈斯偷師到瞭蘋果專賣店的設計中。

在蘋果專賣店的設計中,喬佈斯也大量 " 竊取 " 瞭貝聿銘的靈感。比如簡潔;比如用玻璃作為材料;比如註重光線、空間和幾何圖形的配合 …… 這都是貝聿銘的經典設計風格。

蘋果在法國巴黎的專賣店,則幹脆開到瞭貝聿銘在巴黎盧浮宮的倒立玻璃金字塔之下。

除在藝術理念上共鳴,喬佈斯與貝聿銘還有一個共同特征:對自己認準的事,始終保持超級信仰以及忘我的極致堅持。

對人生的經歷、沉淀和成就,貝聿銘和喬佈斯也是英雄所見略同。

貝聿銘說:" 也許你會忘記你種下的某種東西,一種經歷、觀念,與某人的關系或一種哲學、一項傳統。然後,突然間它開花瞭,這樣的花能穿破墻壁,甚至突破整個時代。"

喬佈斯則強調,你不可能從現在這個點上連出通向未來的那一條線,但當你回頭看,就會發現過去的點其實已經畫出那條線,要相信人生中的每個點遲早都會連接到一起。

最後的貴族

因為傢族從明朝中葉持續興盛至今,乾隆年間便已是蘇州四大傢族之一,曾有媒體稱貝聿銘是中國的最後一個貴族。

這,對他成為一代大師至關重要。

貝聿銘的童年在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獅子林度過。這是貝傢的私產,解放後捐給國傢。如今,它是聯合國評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貝聿銘回憶,這讓他愛上瞭建築。

10 歲時,貝聿銘被父親帶到當時的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眼睜睜看著 " 遠東第一樓 " ——上海國際飯店拔地而起的過程中,他欣賞建築的眼光也從東方傳統拓展到瞭現代西方。

" 我覺得這個很有意思,一天天去看,越來越高,結果差不多 20 多層,對我有很大的影響,我覺得這個事很值得研究一下。"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是成功的銀行傢,曾於 1946 年任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總裁,母親是相當有造詣的女書法傢、詩人、音樂傢。

因祖上行醫賣藥起傢,自己從事金融業,貝祖詒一度希望兒子從事金融或者學醫,但貝聿銘堅持選擇自己的興趣:

攻讀建築並遠赴美國求學。

到美報考麻省建築工程學專業時,貝聿銘連繪畫基礎都沒有,系主任勸他重新考慮,他也是堅定自己的選擇,然後惡補瞭短板。

這種堅持,對成為大師也是至關重要。

熱門推薦

聯繫我們|www.chinafocus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