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焦點新聞   >   大陸  >  正文

原創歌劇《馬可 · 波羅》復演:架起一道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

今年是中國與意大利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20 周年,也是馬可 · 波羅逝世 700 周年。5 月 3 日、4 日,中國原創歌劇《馬可 · 波羅》在廣州大劇院復演," 重啟 " 馬可 · 波羅的故事,展現中西文化融合的成果,致敬和傳承先行者精神,續寫中意友誼。

據了解,該劇演繹了十三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 · 波羅與其父親、叔父自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往返中國的傳奇經歷,再現了宋末元初的風云際會以及圍繞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而展開的各種較量,用波瀾壯闊的史詩格局和蕩氣回腸的愛恨情仇,彰顯了絲綢之路上的人文風采,抒發了對人類和平、世界和諧的贊美和祈頌。該劇由廣州大劇院原創,2018 年在廣州首演,2019 年赴泉州和意大利等地演出,獲得了英、美、意等國專業媒體的好評。本次復演在力求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礎上,通過音樂等細節的調整,更好地融合了中西方元素。

歌劇《馬可 · 波羅》是東西方攜手合作、中西文化融合的成果。該劇主創、主演團隊來自世界各地,可謂是國際陣容、匠心之作。其中,由中國當代深具影響力的詩人韋錦擔任編劇,德國作曲家協會會長恩約特 · 施耐德作曲,中國中央歌劇院導演施晶芙復排,還邀請了倫敦奧運會閉幕式多媒體創意總監盧克 · 霍爾斯、奧利弗獎最佳燈光設計得主布魯諾 · 博艾特、埃利奧特 · 諾頓獎最佳服裝設計得主艾瑪 · 瑞歐特加盟創作。該劇在音樂、服裝、舞美布景等方面都呈現出中西融合的鮮明特色,特別是在音樂方面,除了常規的一些西洋樂器的配置之外,為了體現宋元時期的故事背景,還采用了二胡、竹笛等中國傳統樂器,以及馬頭琴和呼麥等民族樂器、唱法,充分展現出東西方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歌劇《馬可 · 波羅》從國際視角講述中國故事,再現了中國歷史的輝煌燦爛和中華文化的兼收并蓄,彰顯出胸懷天下、開放包容的文化自信。觀看歌劇,觀眾們仿佛走進了馬可 · 波羅所生活的十三世紀,穿梭在中亞古城撒馬爾罕、元大都、南宋杭州、意大利熱那亞等地,見證了馬可 · 波羅游歷東方、溝通中西的故事。同時,觀眾跟隨馬可 · 波羅的視角,走近中國宋元時期的歷史文化,了解到古代中國通過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與西方開展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歷史,更折服于以文天祥、傳云等為代表的中國人民身上善良、愛國、忠貞的優秀品德。作品追求人類和平、世界和諧和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主題,更是穿越古今、跨越國界,與今天的共建 " 一帶一路 " 倡議、"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理念等有著相通之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5 年前,歌劇《馬可 · 波羅》回到 " 家鄉 " 意大利的歌劇院演出,在國際交流中講好了中國故事、樹立了中國形象,促進了中意友好交往。5 年后,歌劇《馬可 · 波羅》載譽歸來,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意義。我們期待,這部歷久彌新的中國原創歌劇,能夠乘著共建 " 一帶一路 " 倡議的東風,漂洋過海去往更多國家演出,架起一道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助力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文 / 楊帥

熱門推薦

聯繫我們|www.chinafocus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