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焦點新聞   >   財經  >  正文

Uber 上市即破發:我虧損我驕傲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深響,作者 | 彭方婷

滴滴的老對頭、全球最大網約車平臺 Uber,昨天上市瞭。

雖然知情人士透露,投資者的認購規模已經超過瞭發行股票數量的三倍,但或許是考慮到全球股市行情不佳,另一傢出行企業 Lyft 上市後股價又節節下跌,Uber 最終還是將上市的價格鉚定在瞭 45 美元——原本招股書定價區間的下端。

但即便如此,Uber 還是沒能避免上市即破發的命運,收盤價格 41.57 美元,首日跌幅 7.6%。

或許我們可以說首日表現僅僅是一個起點,那麼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Uber 更長遠的價值又究竟在哪兒呢?

Uber 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

" 如果我揮一揮手機,出租車就能奇跡般出現在面前就好瞭。"

2009 年,秉持著這個想法的美國創業者加略特 · 坎普(Garrett Camp)創立瞭 UberCab,並邀請瞭後來桀驁不馴、處處樹敵的查爾維斯 · 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加入。

恰逢 08 金融危機後美國宏觀經濟恢復增長,矽谷科技創新的勢頭也再次興起,Uber 便成瞭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星。

2010 年 5 月,Uber 服務正式在舊金山發佈,五個月後就獲得瞭第一筆投資,隨後也一直受到瞭各路投資人的偏愛。當然,早期投資人從 Uber 的投資中收益也不小,比如 B 輪投資者高盛,估計最高能從 Uber 的上市獲得 120 倍的回報,500 萬美元變 6 億美元,收獲頗豐。

此後,Uber 在業務、市場、估值上都走上瞭快速幹道。但同時競爭與挑戰也與日俱增。除瞭在不同區域要面對 Lyft、滴滴等競爭者,Uber 還要在全球各地面對經營合法性的問題,以及傳統出租車行業的抗議。這些問題都一度讓 Uber 焦頭爛額。

而除瞭外部壓力,Uber 的內部管理矛盾也日趨尖銳。2017 年一篇前 Uber 員工批判 Uber 的辦公室性騷擾、男性至上等內部問題的文章將這傢公司的爭議推向瞭高峰。

管理層對於畸形公司文化的放任,導致瞭大量的人員流失,同時也引起瞭外界對於 Uber 道德層面的猛烈抨擊。

在投資人的強烈要求下,擔任瞭七年 CEO 的卡蘭尼克也最終引咎辭職,Uber CEO 的位置改由 OTA 平臺 Expedia 的 CEO 達拉 · 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接任。

在上市前的近一年半時間內,與他的前任性格截然相反、更為溫和的科斯羅薩西,花瞭大量的時間解決這幾年快速擴張中積累下來訴訟、醜聞等等歷史遺留問題。

不過比起企業文化,更讓 Uber 頭疼的恐怕還是市場對於它 " 過於多元 " 的業務,和巨大虧損的質疑。

目前,Uber 平臺擁有個人移動(Personal Mobility)、外賣服務(Uber Eats)、貨運服務(Uber Freight)和無人駕駛業務。個人移動業務則又包括共享出行業務(Ridesharing)和新移動(New Mobility)業務兩個子類。

其中,共享出行業務中有我們所熟悉的 Uber Black(黑色豪華轎車),以及後續推出的 UberX(由汽車租賃公司提供的商務轎車)、Uber Pool(拼車)、Express Pool(定點共乘)、Uber Bus(汽車)等服務。而新移動(New Mobility),則指的是共享電動單車和共享電動滑板車等 Uber 新近拓展的品類。

在所有這些業務中,目前個人移動業務對收入的貢獻最大,2018 年貢獻瞭 415 億美元的收入;而外賣服務則增長最為迅猛,2018 年同比增長 168%。

Uber 的核心平臺為外賣和共享出行

在路演視頻中,Uber 還透露瞭一些其他的業務數據:

● 在 2018 年的第四季度,Uber 平臺的出行次數達到 15 億次;月活躍用戶達到 9100 萬人;平臺的專車司機為 390 萬人;

● 共享出行業務的 2018 年毛賬單收入為 415 億美元,同比增長 32%;凈營收為 90 億美元,同比增長約 40%;

● 外賣服務在 2018 年的毛賬單收入為 80 億美元左右,同比增長 168%;凈營收為 10 億美元,同比增長 108%;9100 萬活躍用戶中有 1500 萬人使用瞭這一業務;

● 貨運服務和新移動服務在 2018 年的毛賬單收入為 3.67 億美元。

Uber 認為多元業務能使公司在未來迸發出規模效應的威力,但這些業務當下的高額成本卻讓 Uber 交出瞭一張並不好看的財務成績單。

Uber 的財務數據

招股書顯示,2018 年 Uber 營收為 112.7 億美元,總成本支出 143.03 億美元,運營虧損為 30.33 億美元。Uber 還在招股書中表示,運營支出將繼續大幅增加,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可能無法盈利。

自美國網景(Netscape)在 1995 年打破瞭必須賺錢才能 IPO 的規矩後,基於未來盈利的可能來評定公司估值就成瞭資本市場普遍接受的一種方法,亞馬遜、京東、特斯拉等都是經典的例子。而作為繼 2014 年阿裡巴巴上市以來美股 IPO 規模最大的公司,Uber 關於多元化業務潛力的故事真的能夠說服投資者嗎?

Uber 的全球競爭

除瞭各條業務線不知何時能止損以外,Uber 在全球范圍內拉開的戰線,也讓投資人們憂慮重重。

路演中,Uber 表示自己在美國和加拿大、拉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及歐洲四個地區共享出行市場的份額都超過瞭 65%。

Uber 的業務分佈圖

而在招股書裡,Uber 則強調龐大的網絡、領先的技術、卓越的運營和產品專業知識是平臺的發展基礎,憑借這四大要素,多元業務佈局能復用平臺能力,並且能協同起來產生具有規模效應的前景。這是 Uber 規劃的未來,也是它證明自己值得高估值的關鍵點所在。

但現實情況卻是,無論是哪一塊業務,Uber 在全球各個市場中都存在許多競爭對手,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就像打地鼠一樣層出不窮。

Uber 所構想的對平臺能力的復用,以及協同規模效應,在其它平臺靠價格戰、補貼來搶市場的情況下,恐怕就很難成立瞭。而當業務范圍越來越大的時候,全球范圍內多點開花的競爭,就會讓 Uber 分身乏術,最終難免在當地市場折戟沉沙。

我們所熟知的 Uber 中國與滴滴的合並,就是一個典型案例。Uber 在 2014 年 7 月,帶著在美國成功的商業模式和充足的資金,躊躇滿志地進入中國,成立瞭優步中國,一下就掀起瞭國內出行領域的燒錢大戰。

但是,Uber 在擴張過程中顯然水土不服,運營和產品都不夠本土化,諸如本土玩傢大多使用的是微信或支付寶,Uber 卻要求使用信用卡這樣的細節,在 Uber 入場初期比比皆是,拖累瞭它後續在中國市場的擴張節奏。

2016 年 8 月,滴滴出行和優步中國突然宣佈合並,前者收購瞭後者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在中國大陸運營,宣告瞭 Uber 在這場競爭中的失敗。

這次合並背後實際上是失去瞭耐心的投資人,和 Uber 扛不住瞭的全球戰火。滴滴 CEO 程維曾評價 Uber 像一個八爪魚,頭在美國,然後在歐洲、拉美、東南亞、印度、中國有很多觸角。

所以當 Uber 頂著全球最大網約車平臺的帽子在全球進行擴張時,由於擁有共同的 " 敵人 ",由滴滴帶頭的 " 反 Uber 聯盟 " 也隨之成立:2015 年,滴滴相繼入股瞭美國的 Lyft、印度的 Ola、東南亞的 Grab;

2017 年,滴滴又繼續入股巴西打車軟件 99、歐洲共享出行公司 Taxify,並與中東北非地區移動出行平臺 Careem 達成瞭戰略夥伴關系,它們各自在不同地區的發展態勢都不容輕視。

全球范圍內此起彼伏的戰火,讓 Uber 財力吃緊,也讓 Uber 在不少地區受挫。

面對這樣的市場競爭與不確定性,Uber 也開始嘗試通過投資或收購來建立聯盟,搶占市場。3 月份 Uber 就以 31 億美元收購瞭 Careem,希望以此來進入中東、北非和巴基斯坦地區的 115 個城市。

而在外賣、物流、自動駕駛等其它業務上,入行沒多久的 Uber 也面臨著來自綜合巨頭或垂直領域的老玩傢的挑戰。光在外賣一項業務上,Uber 傢門口的 DoorDash、GrubHub,東南亞的 Grab,印度的 Zomato、Swiggy 等等,都沒有打算讓出一星半點的市場份額。

這些不同區域和業務的戰局是否會重演中國戰場的結局,也是 Uber 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

資本市場的態度

一方面是明星獨角獸的光環,另一方面是業務相關的諸多質疑,Uber 在資本市場上接下來究竟會受到什麼樣的禮遇呢?這點先一步上市的北美出行企業 Lyft 的股價表現,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示。

作為美國第二大網約車公司、網約車第一股,3 月 29 日剛完成上市的 Lyft 經歷瞭散戶的熱捧,坎坷的 IPO,和戲劇性的股價反轉——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六天之內。

Lyft 在資本市場上的動蕩始於兩周前,當時承銷商將 Lyft 的 IPO 定價為 72 美元,估值超過 200 億美元。一開始,該交易的價格預計在 62 美元至 68 美元之間,但散戶們的熱情將開盤價推向瞭 87.24 美元,在首次交易後的幾分鐘內達到 88.60 美元的峰值。

猛烈的宣傳攻勢讓 Lyft 在上市首日大放異彩,但反轉來得同樣迅猛,第二天 Lyft 的股價旋即跌至 72 美元以下,而到 5 月 8 日 Lyft 發佈上市後首份財報前,Lyft 的股價已經較發行價下跌瞭近 16%。Lyft 剛剛發佈的財報顯示,一季度調整後每股虧損為 9.02 美元,遠高於分析師每股虧損 3.97 美元的預期。

雖然 Lyft 的收入在 2018 年也翻瞭一倍,但 9.1 億美元的赤字還是讓投資者們反應過來,先前市場對這隻獨角獸的期待還是太高瞭。

資本市場的矛盾態度目前也同樣顯現在瞭 Uber 身上。

部分投資者認可 Uber 規劃的前景,認為它的多元業務能產生規模效應,撬起足夠大的市場。市場研究公司 Wedbush Securities 的分析師 Ygal Arounian 在研報中提到,Uber 作為一個為食品外賣、貨運和自動駕駛提供機會的平臺,正在 " 捕捉完全變現的潛力 ",並認為 " 說它隻是一個汽車共享平臺,會低估瞭整個公司的在未來數年內,成為改變遊戲規則的消費者分佈生態系統的 DNA。"

但也有人質疑 Uber 的高額虧損,認為它的估值已經過高。美國資產管理公司 D.A. Davidson 的分析師 Tom White 就給出瞭中性評級和 53 美元的目標價,認為 Uber 的收入增長,與 " 不確定 " 的利潤路徑和利潤率萎縮的風險相互抵消——

表面上看,共享汽車平臺可能會改變未來人們出行的方式,但實際上乘車安全、供需兩端難以匹配、用戶粘性低等問題依然使平臺的發展充滿不確定性。

現在,面對市場的質疑,Uber 隻能寄望於講好一個自動駕駛的故事。IPO 路演前剛宣佈獲得 10 億美元投資的 Uber 先進技術中心(ATG,即 Uber 自動駕駛團隊)似乎成為瞭增長前景的新落點——

不過,自 2016 年 8 月啟動以來,Uber 的自動駕駛業務也是風波不斷,至今已經經歷瞭被指控竊取商業機密、測試撞死行人、停止測試並裁員等多重波折。

先虧損圈市場再變現的共享出行故事已經不好講瞭,一眾新業務的前景仍不明朗,Uber 的未來你還看好嗎?

更多精彩內容,關註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 App

聯繫我們|www.chinafocus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