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焦點新聞   >   財經  >  正文

李嘉誠之後,香港最後一個地產大佬謝幕

◎作者 | 正解局

◎來源 | 正解局(zhengjieclub)已獲授權

20 日晚上,香港上市公司恒基地產發佈公告: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兆基考慮退任,一下引起眾多海內外財經媒體關註。

說到李兆基,不少人可能並不熟悉,甚至先前沒有聽說過。李兆基,其實是僅次於李嘉誠的香港第二大富豪。

更重要的是,李兆基的恒基地產,和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鄭裕彤的新世界、郭得勝的新鴻基地產,並稱為香港 " 四大開發商 "。

郭得勝早在 1990 年去世,鄭裕彤在 2016 年 9 月去世," 李超人 " 也在去年退休。

現在,李兆基宣佈退休,也意味著:香港最後一個地產大佬謝幕,香港 " 創一代 " 退出歷史舞臺。

而李兆基,則是香港 60 多年發展、財富變遷的一個最好縮影。

01

1000 塊闖香港

也許正應瞭那句老話," 槍打出頭鳥,刀砍地頭蛇 ",李嘉誠現在毀譽參半。

但李兆基則不一樣,他受到的輿論要友善的多。

在福佈斯 2019 年中國香港富豪榜上,李兆基擁有 300 億美元資產,以 17 億美元之差,位居李嘉誠之後,再次成為香港第 2 大富豪。

其實,在這個榜單上,李兆基常常排在李嘉誠之後,而李嘉誠已經連續 21 年成為香港首富(有意思的是,李兆基的小兒子名字就叫 " 李傢誠 ",當然,這隻是湊巧)。

不論是 91 歲的李兆基,還是 90 歲的李嘉誠,他們都凝結著一個超長時代的財富變遷故事,至今還有參考意義。

1940 年代末,李兆基在香港(右一)

和李嘉誠幾乎完全是白手起傢不一樣,李兆基 1928 年 2 月出生於廣東佛山一個商人傢庭,父親李介甫擁有兩間門店,經營黃金、匯兌、外幣買賣生意。耳濡目染,加上天資聰慧,李兆基 12 歲就成為父親一間門店的頭櫃。

20 歲時,在動蕩時局下,他帶著 1000 塊錢來到瞭香港。

這看似簡簡單單的一個舉動,其實,對於李兆基乃至傢族都有著深遠影響。

李介甫明白,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李兆基的大哥差不多同年到瞭澳門,直到 1951 年才到瞭香港,後來也成為香港大地產商。

小兒子李兆楠被留下來照顧祖業,隨後在六七十年代時,受到沖擊,後來在順德百貨商場佈匹部當售貨員賣棉佈。

時局,是影響一個人能不能成功的關鍵因素,隻是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1955 年的維多利亞港

而在李兆基來到香港之後,香港就成為瞭一個非常不一般的地方。

大陸政府有意維持當時的現狀,保持一個與外界聯系的渠道。而相應的,香港也成為幾乎唯一外界和大陸聯系的通道,人、財、物、信息在這裡集散。

02

"4 大地產富豪 " 唯一一次合作

初到香港,李兆基重操舊業,從事外匯、黃金買賣,賺瞭一筆錢。

但 1949 年之後,大陸不斷有人口流入香港,加上香港人口自然增長(1961 年時出生率高達 35 ‰),所以,香港居住人數急劇膨脹。

香港人口(萬人)

所以,在 1958 年,李兆基聯合其他 7 個人,合夥開瞭永業公司,搞房地產開發。

這時李兆基個人獨到的商業思維就起瞭很大作用。當時,香港的房子都是整棟整棟賣的。可以想象,能買一棟房的富人畢竟是有限的。所以,李兆基提出瞭 " 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 " 的銷售方式。一層一層賣,而且動員銀行來貸款,搞按揭。所以,生意十分火爆。

後來,李兆基總結出經營的 " 四分散 " 原則:分散,買地不能集中在一個區域,要分散在港九新界不同地方;分細,設計的住宅單位越小越好;分期,分期付款;分層,興建分層住宅(高層)。

1975 年,李兆基成立瞭自己的地產公司——恒基兆業,股本 1.5 億港元,樓盤 20 個。

而在買地這個問題上,李兆基也有獨門訣竅:買舊樓,常年在歐美中文報刊上刊登廣告,求購香港舊樓。

1970 年代經濟危機,1980 年代香港前途還不明朗,但李兆基卻敢逆勢而上,所以,通過這種方式,李兆基迅速積累起一批城市裡的稀缺地皮。

當然,還有另一手法,叫購買 " 換地權益書 "。這個電影裡有介紹過。

而其中,最有名的一仗莫過於 " 沙田第一城 "。1976 年,李兆基找到李嘉誠、鄭裕彤、郭得勝,4 大地產富豪一起出手,以 2060 萬的價格投到瞭沙田第一城的項目。

沙田第一城

李兆基主導下,規劃瞭 52 棟 30 層的高層住宅,還有 2 個商場,這麼大的規模當時在亞洲都是少有的。

期間香港樓市起起落落,但是李兆基耐住性子,一直到 1996 年才把房子賣掉。

這個項目用瞭 20 年,一共賺瞭 400 億。這也是四大開發商唯一一次合作。

也就是在 1996 年,李兆基以 127 億美元個人資產被《福佈斯》雜志評為亞洲首富,也是當時世界第 4 大富豪(到現在還是華人在世界富豪排行榜的最高名次)。

當然,我們知道,2 年後,1998 年,東南亞金融危機,香港樓市腰斬。

地產的黃金時代裡,擁有土地,人的財富也呈幾何級數上升。

03

亞洲股神

但,在現代經濟中,還有一個同樣,甚至說更賺錢的地方:金融市場。

1981 年 6 月,香港股市瘋狂上漲,李兆基瞅準機會,把恒基兆業上市,一舉集資十億港幣。

1997 年 10 月,他在北京見最高領導時,批評紅籌股(內地在香港上市公司的股票)炒得過熱。

但不想,7 年之後,李兆基就宣佈成立 " 兆基財經企業公司 ",專門從事投資業務。

李兆基也從紅籌股中大賺瞭一筆,光他投資的中國人壽,兩年裡,賬面盈利就高達 50 億港幣,其中,在 2008 年 10 月 30 日,套現近 6.17 億。

2006 年 11 月一則新聞截圖

幾年之後,兆基財經的 500 億資產已經膨脹到 2000 億,他已經被封為 " 亞洲股神 "。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解釋說:

香港股市近期每日平均成交額是 400 億港元,樓市每日成交額隻有 4000 萬港元,兩者相差 1000 倍。很明顯,從 400 億的經濟活動中賺取收入,比從 4000 萬的經濟活動中賺取收入來得容易。如果你能從 400 億中賺取 0.1% 的收入,已經是非常可觀的。

而當時,10 年裡,香港外資投行的員工人數已經差不多從每傢 100 來人,增長到每傢一兩萬人。

伴隨著香港富豪財富增長的是,香港 " 大時代 " 的變化。

1969 年,港府開始推行十年建屋計劃和居者有其屋計劃,地產成為香港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到如今港府 1/3 收入來自房地產領域,房地產業占 GDP 比重超過 1/4。

從 1980 年代起,香港制造業又開始外流,制造業 GDP 占比從一度高達 30%,下降到 1% 以下。

取而代之的是,金融業的崛起(目前占 GDP 近 18%),在這過程中,金融投資又造就一批富豪。其實,像李兆基、李嘉誠在 1970 年代,就已經開始股權投資。

在服務業占比超過九成的情況,大部分香港人無緣高端服務業(金融、信息技術等),無疑會生活沉重。

不過,與其感嘆在 " 大時代 " 面前的無力,個體其實更應該發現:時代呼嘯而過,總會有財富機會。

聯繫我們|www.chinafocus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