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焦點新聞   >   財經  >  正文

雷丁汽車連續收購兩傢傳統車企:低速電動車企曲線轉正

1 月 18 日,以生產低速電動車為主的雷丁汽車,又重回大眾視野。當天,雷丁汽車與野馬汽車在成都簽訂戰略重組協議,雷丁汽車全資收購野馬股份。

有消息稱,此次收購價格為 14.5 億元左右。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第一時間與雷丁汽車聯系,但並沒有確認該收購價。

繼知豆和禦捷聯合之後,又一傢低速電動車企業轉正,獲得造車資質。實際上,在新能源汽車行業,低速電動車企往往處於邊緣地帶,雷丁通過收購,擠進瞭新能源車主流圈子。

近幾年,低速電動車企一方面期望得到國傢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放開對低速電動車的限制,進而轉正。但事實上,國傢對於電動車行業的導向非常明確,支持先進技術,搶占全球行業制高點。低速電動車作為低端化的代表,肯定不是方向。

較大的幾傢低速電動車企開始尋找其他的路徑——收購傳統車企,以獲得資質。雷丁汽車就是走向這一路徑的代表。

早在去年上半年,雷丁就已全資收購陜西秦星汽車有限公司,並建立雷丁秦星新能源汽車西部生產基地,新基地擁有大巴、SUV、物流車的生產資質和能力。隨後,去年 11 月 23 日,雷丁秦星新建商用車基地第一輛新能源客車— G10 在咸陽下線。

目前,雷丁汽車已在山東、陜西、四川三大地區完成佈局,涵蓋傳統乘用車、商用車、新能源汽車。

然而,對於雷丁戰略佈局的預判,汽車業內看法截然不同。一部分人認為,以市場為導向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趨勢,在無任何補貼前提下,雷丁在山東等地區被消費者認可。兩次收購拓展版圖,也在情理之中;但另一部分人卻認為,以雷丁的實力進軍乘用車市場毫無勝算,多線佈局也給企業帶來較大資金壓力,很有可能重現知豆汽車的 " 悲劇 "。

被迫轉型

以目前的政策以及市場環境判斷,如果低速電動車企不轉型,或將面臨破產的危機。

實際上,有關低速電動車的發展爭議一直未斷。去年 4 月 14 日,國傢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曾把《四輪低速電動乘用車技術條件》作為擬立項項目公開征求意見,政策充分結合四部委針對低速電動車疏堵結合,實施分類管理,並基於 " 升級一批、規范一批、淘汰一批 " 總則制定。

但在 11 月,工信部、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低速電動車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組織開展低速電動車清理整頓工作,嚴禁新增低速電動車產能,加強低速電動車規范管理。

在管理政策影響下,去年低速電動車銷量瞭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以低速電動車的重要產地山東為例。公開數據顯示,去年 11 月,山東省生產四輪低速電動車總計 6.05 萬輛,同比大幅下滑 37.71%,前 11 月山東省累計生產四輪低速電動車 64 萬輛,與前年基本持平。

四輪低速電動車因遊離在乘用車標準之外,在矛盾與徘徊中野蠻生長;同時,不斷湧現的社會問題抑制瞭銷量增長,發展前景不樂觀。

收購野馬、秦星公司後,雷丁從低速電動車領域,跨入瞭乘用車領域,進入瞭新市場。雷丁相關人士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雷丁仍會專註低速電動車市場。近兩年,西部新能源市場增長也很快,對雷丁的發展提供瞭一些幫助。"

據瞭解,雷丁四川產業基地未來將形成年產 30 萬輛汽車的生產規模,在陜西將規劃建設 60 萬輛產能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一期規劃新能源汽車產能 30 萬輛,包括乘用車 25 萬輛、商用車 5.5 萬輛,二期規劃乘用車產能 30 萬輛。

用低速車養乘用車?

新勢力造車企業對傳統車的收購案例,主要目的是為瞭獲取資質,同時整合資源,以及在品牌、產品方面尋求結合。

其實,早在去年,野馬就已經有要出售的消息傳出。去年 12 月底,野馬汽車曾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出匿名轉讓股權的協議,轉讓底價為 12 億元。根據當時的掛牌信息顯示,2017 年,野馬汽車營收為 20.46 億元,凈虧損 3.85 億元。2018 年前 10 個月,野馬汽車營業收入僅為 6.621 億元,凈虧損 3.63 億元,公司總負債為 38.34 億元,負債率約為 84.36%。

雖然企業出現大幅虧損,但野馬汽車仍屬於不可多得的 " 資源 "。該公司擁有傳統乘用車、商用車、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資質,並且已經建成成都燃油車、成都新能源汽車和綿陽綜合生產工廠三大基地,總產能約為 20 萬輛。銷售網絡覆蓋全國 30 多個省市自治區、銷售網點 200 餘傢、售後服務網點近 300 傢。

與新創車企威馬、車和傢、拜騰不同,低速電動車出身的雷丁並沒有乘用車的發展經驗,此外,在融資能力上也是遠遠不如新勢力造車企業,這導致瞭雷丁必須要通過現有的低速電動車市場盈利,來彌補一系列運作的資金投入。

除此之外,以目前雷丁和野馬品牌的影響來看,兩傢企業必須要重新梳理品牌形象。對此,有汽車業內人士認為,如果雷丁還是用經營低速電動車模式來經營乘用車或是商用車,勢必會走向失敗,但也不能照搬目前一些新勢力造車的做法,找到契合自身的發展路徑才是關鍵。

(編輯:周開平)

更多內容請下載 21 財經 APP

聯繫我們|www.chinafocus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