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焦點新聞   >   社會  >  正文

老外在中國有錢難花?這是個大問題

外籍人士在中國的支付難題,已經引起了高層關注。

國務院總理李強2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強調要聚焦老年人、外籍來華人員等群體支付不便問題,加強協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資源投入,多措并舉打通服務堵點,推動移動支付、銀行卡、現金等多種支付方式并行發展、相互補充。

2023年,第一次從香港重返上海的江山發現自己“沒錢花”了。

疫情期間,因為長時間不在上海生活,他名下所有支付寶、微信支付綁定的銀行賬戶因為太久沒動而被凍結,想刷POS機很多地方也都不接受。他意識到,“如果持續下去的話,很多境外人士回來或者旅游都會很不方便”。

作為上海市政協委員、香港大中華會執行主席,江山在2024年上海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上提出了《建議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境外人士境內支付便利化》的提案。他認為,包括歐美發達國家在內的很多國家和地區仍然將刷卡和現金作為主要支付形式,使用移動支付的人不多,不同的支付習慣造成了境外人士入境的支付難題,并引發了一系列衍生的“數字障礙”與“數字鴻溝”。

這個問題在當前顯得更有緊迫性。近期,中國免簽的“朋友圈”持續擴容,與越來越多國家正式邁入“免簽時代”。1月28日,中國與泰國簽署互免持普通護照人員簽證協定;1月25日,中國與新加坡簽署互免持普通護照人員簽證協定;此前,自2023年12月1日起,中國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等國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

隨著中外人員往來進一步密切,部分境外來華人士支付不便的問題已經引起重視。2023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張青松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門,已經建立了專項工作機制,下發了指導意見,正在組織各單位有序推進各項工作,解決方案概括來講就是‘大額刷卡、小額掃碼、現金兜底’”。

在多位受訪者看來,境外來華人士支付問題涉及商務、金融、文旅、交通、外事、公安等多個領域,是外國人通向中國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多方共同參與、努力。如何讓入境者得到最佳的體驗,才是核心問題所在。



部分境外來華人士支付不便的問題已經引起重視 圖/視覺中國

“外卡”難刷

“2023年,我的很多同事來中國后產生了困擾。”在華生活的加拿大人大衛所在的公司屬于質量檢測行業,因此員工經常要去中國一二線城市之外的出口工廠工作。到了這些地方之后,大衛和同事發現,只能在酒店刷卡消費,出了酒店之后就沒有可以刷卡的地方,大部分地方都是只支持掃碼支付,使用現金也不方便。

“即便在附近的餐廳付了預付款,想要使用信用卡結賬時,餐廳經常會假裝機器壞掉了或者不記得如何使用為由拒絕刷卡。”大衛提到,同事們只能一直在酒店吃自助餐。

在2024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萬事達卡大中華區市場營銷副總經理吳煥宇曾表示,根據萬事達卡數據,2023年三季度全球跨境支付交易金額已達2019年同期的155%。雖然全球范圍內消費韌性可觀,但入境人士在華支付仍面臨外卡受理覆蓋率不足等困難。

從事國際旅行已有十余年的朱君杰,在2023年接待了超過一千位外國游客。他也提到,這些游客在一些大城市以及大型商場中是可以刷卡的,但是在很多小城市以及小商鋪是沒有辦法刷卡的。但事實上,即便在一線城市,可能情況也不樂觀。

2023年5月,上海市政府參事課題組開展了一項關于提升入境人士境內支付便利度的調查。課題牽頭人顧曉敏在課題組開展調研的過程中發現,由于疫情影響,外卡收單業務逐步萎縮,許多外卡POS機退出市場。課題組委托第三方機構選取上海全市范圍內外籍游客出現頻率高的商圈、地標中的401家商戶開展了實地抽樣調研,結果顯示,外籍游客最希望使用刷卡和現金支付,但401家調研商戶中安裝外卡POS機的僅有183家,占比45.39%,不足一半。

顧曉敏還提到,外卡刷卡手續費高昂,單筆費率基本上在2.5%到3.5%不等,而支付寶單筆費率僅為3.8‰,因此很多商戶更愿意讓外國人使用現金或支付寶、微信,外卡刷卡率僅為23.19%。

成本太高是刷卡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外卡POS機結算成本高,在入境旅客數量不高的情況下使用頻率低,商戶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特別是中小商戶基本不會考慮部署。另外,目前在許多商場和商街中,商戶自行結算支付的比例非常高,多元化支付也會增加商場商街的人員與運營成本。”上海財經大學數字經濟系教授崔麗麗提到。

零售餐飲類商戶,尤其不愛接受“外卡”。根據2023年萬事達卡重點商圈外卡(即國際支付銀行卡)調研,在北上廣深四個城市,零售餐飲商戶的外卡受理覆蓋率不足四成,可以“拍卡”商戶的覆蓋率不足三成;此外,境外人士的刷卡消費主要集中在住宿,達到了近七成,在零售、餐飲和百貨等商戶,相關外卡消費有待加強。

在多位受訪外國人的反饋中,刷卡困難之外,現金的使用也不方便。來自埃及的一位留學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剛到北京時,由于不會使用打車軟件,也沒有移動支付手段,付了現金后司機無法找零。大衛則提到,當使用現金的時候,90%的商家的回答是“我們沒有零錢”。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也關注到拒收人民幣現金的問題,持續推進整治拒收人民幣現金工作,對核實為拒收人民幣現金的,依法處罰并予以曝光。

朱君杰談到,當國際游客進入中國境內時,他們慣常的做法是幫外國人兌換一些人民幣,幫助他們進行購物,要注意的就是在銀行取現金時就不能只取百元大鈔,而是多取一些5元或者10元的零錢,這樣才能花出去。“兌現金越來越麻煩,需要到處找ATM機。”

中國曾經是全球最大的ATM市場,數量在2018年達到頂峰后開始下降。2021年,ATM數量跌破百萬臺;2022年,數量跌破90萬臺。這種情況對現金的取用也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許多在華生活的外籍人士也逐漸習慣手機支付 圖/視覺中國

“二維碼對外國人來說是一個挑戰”

生活在中國一年多,吳心語已經完全適應了中國的“移動支付”生活,深感其便利性。然而今年夏天,當表姐前往北京的第一天,她就發現表姐對中國的“線上操作”一頭霧水。當吳心語帶著表姐坐上從北京到上海的高鐵,中途在高鐵上點了一份外賣,并在下一站停車被送上來時,吳心語的表姐十分震驚,感受到了移動支付的便利。

不過,對吳心語的表姐而言,想用上如此方便的服務并非易事。滿大街可見的支付二維碼對表姐來說是相當陌生的。對短期國際游客來說,想用自己的微信支付或支付寶,此前一直面臨很大的困難。支付寶方面回應稱,按照監管指導,目前正在試點,境外用戶可以有一定的免身份認證的支付額度,超過則需要認證。支付寶一般可以通過護照實名認證,但是需要綁定中國的銀行卡才能夠支付;微信可以注冊,但是沒有銀行卡的話無法實名,更不用談支付功能。

“如果一個外國人已經在中國生活了半年以上,在手機號和銀行卡都辦理后,使用軟件進行移動支付都會比較方便,但是如果只是來旅游不到一個月,可能存在一些困難。因為無論辦電話卡還是銀行卡,都不太可行。”吳心語對《中國新聞周刊》提到。

2023年7月,為了解決來華境外人士支付便利問題,支付寶、微信支付相繼支持綁定境外銀行卡。這意味著境外用戶可以用境外手機號注冊,并支持包括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回鄉證)、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臺胞證)、港澳居民居住證、臺灣居民居住證、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國際護照等進行認證。

據支付寶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已支持主流國際卡組的銀行卡,如Visa、Mastercard、JCB、DinersClub、Discover等。微信支付相關人士則表示,境外用戶無須再綁定國內銀行卡,也可體驗覆蓋多種場景包含掃碼、被掃、微信小程序、In-APP等多種支付方式。

不過據多位受訪對象反饋,注冊登錄往往會遇到問題。山東小伙楊米的愛人是一位法國人,這個春節,楊米一家接待了從法國前往中國旅游的兩位朋友,當他們幫助這兩位朋友綁定支付App時,使用外國銀行卡綁定及外國手機驗證均沒能成功。“我們鼓搗了很久,都沒有成功,手機接受不到驗證碼,也發不出信息,自然無法綁定和實名。”

江山也提到了很多不方便的情況,例如,在做身份認證的時候,需要輸入證件號碼,但核實時間常常無法確定,另一方面是需要發短信驗證身份,沒辦法成功按照平臺要求發短信。

微信支付相關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由于國際護照的核驗渠道與身份證、港澳臺居民居住證有所不同,如公開發布的使用指南中所述,持國際護照綁卡的用戶,目前還需要在完成各種流程后,根據提示上傳護照照片。目前,微信支付方面也在主動溝通相關部門,探索更精準的認證方式,爭取在合規的前提下,逐步實現與國內用戶開通認證的體驗一致。

此外,疫情后很多入境人士支付App的身份認證需要找回賬號,或者會觸發微信的15天冷靜期。這種情況下,微信支付相關人士提到,為解決部分需要正常使用支付功能的境外用戶,因各類安全措施造成的影響,已嘗試在部分入境口岸、一線城市等區域,以灰度方式,逐步降低境外用戶登錄時出現各類驗證的頻率。但在這方面的優化,仍需要在安全合規與方便之間探索平衡。

上述種種問題意味著,“二維碼掃碼+手機短信驗證+實名信息認證”的移動支付注冊門檻,令很多來華境外游客無所適從。“二維碼對外國人來說是一個挑戰。”2021年,大衛一家人從加拿大飛回北京,大衛的妻子是中國人,在妻子的幫助下大衛適應了移動支付,“這個過程也很艱難”。


外國人稱二維碼支付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挑戰 網絡圖

即便注冊成功后,目前在移動支付方面的消費限額、消費場景限制和費率過高等問題,也制約著境外游客的消費。以消費限額為例,根據相關規定,目前通過各類移動支付平臺使用外卡均有一定限額。比如微信支付單筆支付限額為6500元,月累計5萬元,年累計6.5萬元。支付時的匯率會以用戶的外卡所屬卡組織和發卡行的匯率計算。

事實上,最令大衛擔心的可能還是隱私與安全的問題。大衛說,日常綁定支付App時,銀行賬戶最多只存5000元,就是為了避免賬號風險問題,每次回到加拿大也會修改自己的銀行卡密碼。

中外差異從何而來

“目前,中國支付行業已經從快速發展期進入成熟穩健期。”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中國移動支付普及率高,達到86%,居全球第一,也在不斷完善跨境支付體系,提升境外人士來華旅游生活支付便利水平,但依然存在開放合作水平亟待提升等問題,“要進一步豐富移動支付產品,有針對性地優化用戶體驗,為境外來華人士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務”。

事實上,中國在移動支付領域突飛猛進式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與一些國家和地區產生了一種“脫節”。去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張青松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從全球零售端支付工具的演進看,部分境外來華人士支付不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處在不同階段的支付習慣、彼此有所差異導致的。

據此前媒體報道,普華永道一共對27個國家地區的21000多名受訪者進行了有關移動支付使用的調查,在全球范圍內,移動支付業務的平均增長率為24%,34%的消費者使用手機支付購物費用。數據對比顯示,中國的移動支付普及率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左右。

事實上,移動支付誕生于美國,最初是一個基于短信的自動售貨機,這被認為是移動支付的雛形,后續美國誕生了第三方支付,PayPal推出了電子錢包服務,是移動支付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在今天,傳統支付方式在美國依舊占據主導地位,2020年全美消費統計機構顯示,有80%的消費者使用信用卡購物。

但是在中國,隨著企業嗅到商機,阿里巴巴、騰訊等相繼進入第三方支付市場。在移動互聯網如電商、游戲等快速發展之下,這個市場迅速擴大,同時培養了消費者的支付習慣。

而不少西方國家,移動支付的發展受到了阻力。世界經濟論壇金融業創新項目主管杰西·麥克沃特斯曾說:“發達國家的銀行卡受理環境相對較好,刷卡消費已經成為固定的交易習慣。中國移動支付快速擴張的線下支付領域,發達國家的居民使用信用卡支付可以實現類似程度的便捷,因此,當地移動支付發展過程中往往遇到比較大的阻力,需要更長的適應期。”

大衛表示,很多外國人到達中國之前根本就不知道移動支付,他的不少朋友甚至都還沒有使用智能手機。資深業內人士認為,中外用戶的使用習慣不同,中國的移動支付覆蓋率非常高,居世界第一,發展出了掃碼支付這種費率極低、普及面極高的方式,這與國外部分地區慣用的刷卡方式或者NFC支付方式有所不同。

“基于銀行卡的消費首先在國外普及,特別是信用卡消費。我國的情況則不同,首先擁有銀行征信信息(有可考證的銀行工資收入)的人群規模不夠廣泛,因而沒有大規模普遍普及信用卡、銀行卡消費;另一方面,我國電商行業的蓬勃發展和滲透,支付與物流服務普及的便利性也使得消費者消費習慣全面轉向線上,一些沒有銀行征信信息的人群也可以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享有支付、信貸等更多金融服務,因而也就自然而然跨越了卡消費這個階段。” 崔麗麗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國外則由于物流人工成本與時效、個人隱私與信息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在購物習慣上線上滲透率不是太高,“再加之銀行卡支付的高普及率,使得他們對于第三方支付的需求剛性不高”。

回到當前的現實,從監管和合規層面而言,入境者在移動支付使用方面也仍處于探索期。微信支付方面回應稱,境內外用戶在日常消費支付方式上存在著習慣差異,各國也均有相關針對跨境支付、外幣交易的各類管理措施和辦法。外卡支付涉及用戶境外證件核實、外幣交易等情況,監管機構對非銀支付機構為用戶開立賬戶的權限、賬戶交易范圍、交易額度等方面也有相關要求和管理辦法。在合規與安全的前提下,一方面在根據用戶反饋不斷優化產品體驗,同時在積極配合監管部門,探討如何更好便利用戶體驗。同時也在與有關機構加強溝通,持續開展宣傳引導,在口岸、機場、旅游景點等場景設立相關指引攻略,引導用戶正確使用。

前述課題組領銜人顧曉敏在牽頭調研時發現,如果不解決支付的問題,國際消費就無從談起。她召集了諸多面向國外游客的企業進行調研,發現確實存在很多瓶頸,本質上還是支付習慣的差異所致。

首先是意愿問題,“一般國際游客希望用信用卡支付或者是用近場支付,但是像聯網的移動支付,他們基本上不愿用;其次,即使使用移動支付仍然會面臨不少問題,首先綁定外卡經常綁不了、用不上,此外各種實名認證令他們擔心隱私泄露”。顧曉敏的意見是,無論是刷卡、取現金還是移動支付都應是暢通無阻的,如果完全依靠移動支付來做,可能會流失很多國際游客。

便利化也是開放化

“回歸現金”,當被問到何種支付方式令他感到滿意且放心時,大衛如此回答。但也有不少來華境外人士對移動支付的態度是羨慕且想要嘗試。在多元的需求之下,應當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疫情后,中外人員來往愈加密切,利好政策也在不斷加持跨境支付業務。2023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提高入境游客使用境外銀行卡及各類電子支付方式便捷程度以及外幣兌換便利性。

2023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張青松將目前的解決方案概括為“大額刷卡、小額掃碼、現金兜底”。在崔麗麗看來,這一解決方案充分體現了多元化,貼合入境消費者支付習慣和安全性方面的考量。同時也相對可行,但需要多方共同參與、努力,特別是需要金融監管機構、支付企業、商業、文旅產業及相關業務主管部門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以服務入境旅客消費為宗旨。

“全球性城市能吸引數量龐大的國內外游客前往消費,這些城市的零售消費額都居于世界城市前列。”隨著旅游、商務等不斷恢復,顧曉敏意識到像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應當行動起來。

根據媒體報道, 2019年,上海共接待入境游客897.23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83.8億美元,占全市GDP比例為1.5%左右,顯著高于全國各大城市。2023年預估同樣會領先全國。

崔麗麗談到,目前,上海總體上形成了以第三方二維碼支付為主,提供實物貨幣結算方式,主要國際級消費商街、商圈和旅游景點部署外卡POS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標志性景點和商業網點的境外消費者支付需求的支付環境。

去年10月底,上海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領導小組印發《上海市加強消費市場創新擴大消費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要著力提升重點商戶外卡POS機覆蓋率。推動全市ATM機外卡支取人民幣現金覆蓋率達90%以上,在機場布設入境支付體驗服務臺等措施;支持傳統商場、商業街區圍繞數字化轉型、境外人士支付便利化等開展改造更新。

“要多管齊下,為入境者提供便利的消費環境。目前我們在推進解決這一問題,聯合商務委以及第三方支付企業推進,試圖在機場等交通要道的服務臺上,就告訴入境者移動支付如何操作,在機場等場所也布置了ATM機等機器。”顧曉敏認為,如果在機場這個源頭沒做好的話,導致的結果可能就是這些入境者寸步難行。

顧曉敏還發現,解決入境者境內支付的問題是一個有關頂層設計的問題,入境人士一般和商務、金融、文旅、交通、外事、公安等都有關系。首先在信息方面就要將堵點打通,所有部門都應當統籌設計移動支付的宣傳,讓入境者更好接受;在POS機和現金方面,則需要政府和市場主體協同起來,這樣才能建立一個真正的國際營商環境。

董希淼指出,在解決這一問題上,既要有制度方面的安排,也要有技術層面的建設,在政府提倡和引導的同時要尊重市場主體。“事實上這就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最終是觀念的問題,便利化某種程度上意味著開放化”。

發于2024.2.26總第1129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手機支付難住老外?

記者:孟倩

熱門推薦

聯繫我們|www.chinafocus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