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焦點新聞   >   社會  >  正文

【戰“疫”說理】打好“後疫情”階段的心理防疫戰

我國的疫情防控已經取得瞭階段性成效,總體形勢積極向好,初步具備瞭 " 後疫情 " 的階段性特征。在這個階段,心理防疫的重要性也愈加凸顯。

心理防疫也是重要 " 戰場 "

針對此次突然來襲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央的定位非常明確:" 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 為此,在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歷史節點上,紮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徹底戰勝疫情,關系到黨和國傢工作大局,就必然要在性質、規模和特點層面邏輯地上升為 " 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這些都是 " 看得見 " 的戰役層面,體現瞭黨中央頂層設計的高度戰略關切。與此同時," 看不見 " 的心理防疫層面也相當重要,比照現代軍事戰爭的 " 心理戰 ",同樣是以人的心理為目標,以信息為武器,對人的認知、情感、意志和個性施加影響,旨在引導其轉化為積極的鬥爭態度和社會團結行為的抗疫作戰樣式,保持科學認知的心理狀態,堅決擺脫技能盲區的消極影響,鞏固心理防線,從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軟力量支持作用。隻有將 " 兵戰 " 與 " 心戰 " 完美結合起來,才能全方位把握抗疫作戰的硬實力與軟實力共同支撐的主動權,激發高昂的士氣,充分發揮領導力、組織力和資源力的綜合效能,為徹底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奠定重要基礎。

針對心理防疫工作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已作出多次重要指示,指明瞭 " 心戰 " 的制勝之道:2 月 3 日,在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研究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要加強心理幹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3 月 2 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指出,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動員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3 月 10 日,在武漢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再一次強調,要加強心理疏導和心理幹預。心理健康、心理幹預、心理疏導是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多次強調的。當我們進入 " 後疫情 " 階段,這種心理防疫將會成為重要 " 戰場 "。在本質上,心理防疫所具有的精神力量也是物質性的力量,旨在達成有效疏導、轉化和凝聚的方式方法、目標策略,最終實現同心抗疫、通力抗疫的實效。

此次疫情的暴發極其突然,其傳播速度之快、防控難度之大、危害性之強是我們始料未及的,給人們帶來的心理挑戰也是巨大的。客觀上,人們不同程度地出現恐慌、焦慮、壓抑、孤獨、擔憂、煩躁、無聊等負面情緒,是很現實的問題,倘若這些負面情緒得不到有效調節和釋放,可能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甚至會影響正常的社會秩序,進而危及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損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 " 後疫情 " 階段,我們的工作需要做好由 " 生理 " 向 " 心理 " 的重心轉移準備,即從 " 安身 " 向 " 安心 " 的轉變,這是符合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治理邏輯的,也有利於從內在心理支持系統的質量調控,切實洞察補齊公共衛生強化制度保障短板的必要努力方向,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在 " 安身 " 階段,工作重心落在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上,如我們前期和當前所投入的大量人力和物力資源,這些都是為瞭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都是為 " 生命 " 所提供的 " 看得見 " 的庇護。隨著疫情形勢的積極向好," 安身立命之所 " 得到基本保證之後,心理防疫這個 " 看不見 " 的 " 戰場 " 將會成為主要 " 戰場 " 之一。" 後疫情 " 階段,我們要立足於心理防疫的特殊性,在 " 科學性 " 上下足功夫。這裡的科學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尊重心理防疫活動的客觀規律,二是讓心理防疫的重要性凸現出來,使其明晰化、制度化和常態化。因此,必須把 " 後疫情 " 階段的心理防疫納入到疫情防控的總體部署中,真正做到科學的心理防疫,進而推進制度性防疫工作強功能、上水平。

尊重心理防疫客觀規律

要增強心理防疫的科學性,就必須尊重心理防疫的客觀規律,隻有按照客觀規律進行科學診療,才能真正打贏疫情防控戰。尊重心理防疫客觀規律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科學區分診療對象,因人因時、分類施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加強患者及其傢屬的心理幹預和疏導。廣大新冠肺炎患者是此次疫情的直接受害者,他們對於疫情的感受和作為 " 旁觀者 " 的我們是不一樣的。在疫情暴發之初,關於此次疫情還沒有形成比較完整的科學認知,因此,初期的患者會有很強的恐慌感。面對他們,我們要加大心理輔導,不斷增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力度,並做好相關社會保障工作;" 後疫情 " 階段,醫療條件已經有瞭諸多保障,很多患者可能不會再有最初的恐慌之感,隨之而來的則是 " 比較視野 " 中的焦慮感,這種焦慮感是與身邊的人進行比較進而產生的。它可能來源於一種差異化對待,也可能來源於對於 " 正常生活 " 的迫切渴望,因此,面對著這些患者,我們需要考慮他們的特殊性,通過人文關懷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生活,引導社區居民正確對待患者及其傢屬,杜絕社會歧視,為患者提供精神慰藉、心理撫慰、社會融入等服務;進入 " 後疫情 " 階段後,許多隔離人員也會回歸正常生活,對於這個群體,我們也要幫助他們打好心理防疫戰。他們遭遇病毒的侵擾,我們就要從心理上幫助他們積極走出陰霾。

其二,加強一線工作人員的心理幹預和疏導。面對此次疫情,中國湧現出一大批 " 最美逆行者 ",包括廣大醫護工作者、環衛工人、公安幹警、社區工作者、志願者等。他們在瞭解到此次疫情的巨大風險之後依然選擇逆向而行,這正是中國精神的具體體現。進入 " 後疫情 " 階段後,他們的心理防疫戰才剛剛開始。對於一線醫護人員,我們要加強關心關愛,在他們輪休期間,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放松訓練。在他們返回原單位後,要組織專業人員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和評估,對於出現明顯應激反應的醫務人員,要進行針對性的個體心理治療或適當的藥物幹預。同時,對於廣大環衛工、公安幹警、社區工作者、志願者,我們也要提供心理服務,具體到個人,分別制定相應的診療方案。

其三,加強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幹預和疏導。為瞭打好這場疫情防控戰,各地迅速采取隔離措施,正是這些強力執行的措施有效地遏制瞭疫情的擴散。但因為長時間的隔離,廣大人民群眾往往會出現焦慮、無聊、憤怒等負面情緒。針對這些心理問題,我們一方面要做好相關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工作,並做好黨和國傢的相關政策宣傳,另一方面要動用各種媒體資源,營造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社會氛圍,及時疏導廣大群眾因長期隔離帶來的負面社會情緒。

心理防疫需要中國精神和中國制度的助力

較之於 " 生理防疫 " 的顯性效果," 心理防疫 " 取得實效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方面,需要我們不斷加強 " 潤物細無聲 " 的心理疏導;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們用積極的精神力量引導、用規范的制度操作把心理防疫工作不斷規范化和常態化。

其一,中國精神的助力。較之於國外疫情的暴發態勢,進入瞭 " 後疫情 " 階段,我們已經顯示出自身巨大的制度優勢。但國外公眾所看到的絕大部分集中在我們的技術優勢和物質優勢,並沒有看到我們的精神優勢,譬如中國共產黨黨員敢於沖鋒的先鋒精神、廣大醫護人員逆流而行的奉獻精神、廣大環衛人員身居背後的敬業精神、廣大志願者們甘願付出的奮鬥精神等,這些精神都是中國精神的具象化表達,也正是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很 " 平凡的人 " 書寫瞭不平凡的事跡,以時代群像的奮鬥行為譜寫出瞭史詩級的英雄贊歌。疫情無情人有情,這也是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的重要保證,這些進入生活層面的中國精神具體表達形態將有助於持續 " 助力 " 我們的心理防疫戰取得新成績。

其二,中國制度的助力。在此次疫情面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已經充分顯示出優勢,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制度本身的科學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包含瞭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等不同層面的內容,尤其是黨的領導制度是我們 " 集中力量辦大事 " 的重要保證;另一方面,制度的執行力強。面對此次疫情大考,強大的執行力充分體現在各級組織和社會運行機制的方方面面,與有些西方國傢提出的所謂 " 群體免疫 " 策略,實則是犧牲民眾健康利益,放棄公共治理責任、踐踏人權、違背人類道義的做法,形成瞭鮮明對比。在 " 後疫情 " 階段,我們要做好這個階段內全周期的心理防疫工作,也要繼續發揚我國的制度優勢,一方面," 借力 " 我國 " 集中力量辦大事 " 的制度優勢,加強心理防疫的制度建設,讓我們的心理防疫更加規范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增強心理防疫制度的執行力建設,讓制度真正落到實處,讓老百姓真正感到 " 心安 "。這是社會穩定的強大心理基礎和重要社會認同前提。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熱門推薦

聯繫我們|www.chinafocus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