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焦點新聞   >   財經  >  正文

中國預制菜,烹煮 30 年

在中國龐大的舌尖生意里,預制菜雖充滿爭議,卻不影響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城拔寨。

外賣、街頭巷尾的快餐廳,乃至星級酒店,都有預制菜的身影。在八大菜系之外,它已自成一系。

如今,預制菜無孔不入,這在 30 多年前是無法想象的。上世紀 80 年代末,肯德基率先登陸中國大陸,麥當勞和必勝客緊隨其后,它們在拓展中國大陸市場的過程中,間接推動了本土預制菜企業的誕生。

與這些洋快餐一同成長起來的,有給肯德基、麥當勞供應牛肉餅的賓西食品、供應雞肉制品的圣農發展和鳳祥股份,以及生菜大王浩豐食品等等。這些隱藏級選手,后來不再滿足于單純的供應商角色,紛紛擼起袖子開拓 C 端業務。

但這種半成品食品的生意,輾轉多年才形成巨大市場,更多的人正擠進這一片蔚藍。

你可以看到,新希望不務正業地賣起小酥肉;西貝餐廳的菜單里蹲守著蒙古牛大骨;安井食品端上速凍魚糜;還有國聯水產的生產線上,一批批羅非烤魚新鮮出爐。

眾多企業沉迷于預制菜里,無感的消費者們,只能跑到 " 義烏特產 " 江西小炒里尋找鑊氣。

過去的龍年春節,預制菜攻陷年夜飯餐桌,人們驚詫之余,亦感受到了時代變遷。

要知道,30 多年前那桌年夜飯,是家庭成員齊心協力的結果,現在動動手指就能下單一桌菜,真是恍若隔世。

萌發

1987 年深秋,北京前門,美國百勝集團在這里,開出中國大陸第一家肯德基餐廳。

在好奇心驅使下,少部分中國人,率先品嘗了炸雞塊的外酥里嫩,體驗到西式漢堡與中國饅頭的不同。可因相對高昂的價格,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肯德基等國外快餐,在國人心中高不可攀。

洋快餐品牌入華,確實給消費者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它們也用產品標準化,帶動了本土配套業務的發展。漢堡胚、牛肉餅、雞肉以及蔬菜等半成品生產,串起了本土化的原輔料供應鏈。

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前,肯德基們就已形成一套產品標準,并用這套標準充分約束國內供應商。

以肯德基為例,除所有食材必須符合相關法律之外,在食品加工、裝配乃至包裝等各個重要環節,均有各種嚴苛標準,還有評估、監督和抽查等程序。

浩豐食品專門給肯德基等供應結球生菜。創始人馬鐵民對生菜的形狀、重量乃至成熟度,制定了嚴苛的控制標準,被外界稱作中國首個給蔬菜加上標尺的人。

在內外驅動的共同作用下,洋快餐的本土供應商們逐漸長大。常年為肯德基、麥當勞等供應生菜的浩豐食品、供應牛肉餅的賓西食品、供應面包胚的古船面包、供應雞肉制品的圣農發展、鳳祥股份以及正大集團,還有供應炸雞粉的寶立食品等等。

與生俱來的產業基礎,以及國際巨頭嚴苛標準的打磨,它們投預制食品市場順理成章。

鳳祥股份和圣農發展是肯德基在中國北方和南方核心供應商,近年均已獨立推出雞肉預制菜產品,兼顧 B 端和 C 端兩大市場。

成長

洋快餐快速拓展市場,標準化的半成品功不可沒。但是,中餐食材和口味多樣,烹飪手法繁復,標準化的難度巨大。

中國的預制菜市場,與美國、日本等國明顯不同。美國預制菜的發展,有賴于城市化和州際公路的完善,運輸效率的提高;而日本預制菜市場發展,得益于冰箱等電器普及率的提升。

中國預制菜市場發展,除了 " 天生不足 ",更有城鎮化率、消費習慣以及購買力等阻礙。

中國本土預制菜企業,在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零星出現,2000 年前后才相繼成立,主要集中于經濟相對繁榮的華東及華南地區。

1995 年,湖南第一家預制菜企業彭記坊成立,創始人彭強原本從事蔬菜販賣業務。經營過程中,發現很多蔬菜賣不出去,扔掉了太可惜。于是,他將賣不掉的蔬菜做成壇子菜,供應給當地的酒店,產品以佐味小菜為主。

5 年后,供應半成品菜的預制菜企業先后創立,蒸燴煮、好得睞、新雅食品、綠進食品以及味知香。它們供應的產品進一步升級,比如,新雅食品推出的椒鹽排條、蠔油牛肉等半成品菜產品,簡單加熱上桌就成為大菜。

廣義上的預制菜,主要以八寶粥、梅林午餐肉等為代表,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綠皮火車上的熱銷產品。

狹義的預制菜,主要以畜禽、水產等為主要原料,事先經配制加工處理,只需要簡單加熱或少許時間烹飪。其主要特征是口味穩定、統一,且產品種類豐富,能滿足各大消費群體。

這些看似復雜的 " 硬菜 ",大多供給 B 端餐飲渠道。十年前的宴席上,能在極短時間內 " 制作 " 完成,且端上桌的梅菜扣肉、扒肘子和八寶飯等硬菜,其實就是預制菜。

崛起

中國餐飲市場,多年以來充分享受著人口和經濟發展的紅利,本土預制菜企業一直在 B 端市場小心試探,效果并不明顯。

約在 2010 年前后,一些中餐連鎖企業開始自我預制化。它們通常在中央廚房預制半成品,再運至門店根據客人訂單加熱、裝盤后上桌。這時,預制菜企業找到了新大陸,在這個新的戰場大展身手。

真正讓預制菜四面開花的,是 2011 年后興起的外賣平臺。隨著用戶劇增,外賣平臺對出餐時間等嚴格要求,半成品菜、料理包等大量出現。不論是知名餐廳,還是餐飲小店、大排檔,幾分鐘就能出品;豬腳飯、黃燜雞、燒排骨等,都能剎那間送達。

這確實提升了餐飲企業的經營效率,外賣平臺也得以做大,但有關外賣食品安全的爭議隨之而來。

據公開數據,目前國內有 7 成外賣商家使用外賣速食包。耗時費力的燒燉菜預制化還可以理解,連蛋炒飯、炒青菜等,都用上了料理包,的確讓人匪夷所思。

除了 B 端市場,預制菜對 C 端市場的滲透也正在加強。2020 年后的特殊時期,以及家庭小型化趨勢,推動了這一市場的快速擴容。

此外,預制菜大多需要速凍、冷凍,冷庫規模擴容、冷鏈物流的便捷為其提供的基礎性條件。

據中冷聯盟數據,2022 年,國內冷庫容量規模 5686 萬噸,冷鏈運輸車保有量 38 萬輛。

據中國連鎖餐飲報告,2023 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 5434 億元,預計 3 年后觸達萬億規模。

退燒

2021 年 4 月,味知香登陸資本市場,成為A 股唯一專業預制菜上市企業。它的上市,也將預制菜概念推向高潮,這一細分領域愈發吸引資本的關注。

據初步統計,2021 年至 2023 年 3 月,國內預制菜市場,累計發生 27 次投融資事件。其中,15 次融資規模,均在千萬元以上。

眾多企業紛紛將手伸向預制菜市場,陸續推出了眼花繚亂的預制菜產品。

這些參與者,有些具備上游產業優勢,如龍大美食、新希望和圣農發展;有些本就是速凍食品企業,如三全食品和安井食品;老字號知味觀、廣州酒家以及眉州東坡等,也爭相嘗鮮;零售渠道盒馬、叮咚以及永輝等,都已入局。

就連校園貸 " 鼻祖 " 趣店、瑞幸創始人陸正耀也曾在這一領域摩拳擦掌。舌尖英雄 2021 年創立后不久即陷入關停潮,陸正耀只得回到咖啡老本行;趣店靠 1 分錢的酸菜魚火了幾天,很快就在一片爭議聲中煙熄火息。

這,沒能擋住后來者的腳步。據企查查,截至 3 月 6 日,國內現存預制菜相關企業 6.35 萬家,是 10 年前的 16 倍。僅 2023 年,就新增預制菜相關企業 0.51 萬家,同比增長 156.99%。

隨著行業內卷加深,大路貨的預制菜,越來越難獲取用戶。

安井食品速凍預制菜肴 + 速凍火鍋料 + 速凍面米制品三大板塊齊齊并進;新希望在小酥肉和肥腸細分產品上發力;國聯水產旗下預制菜收入已超兩成,2025 年劍指 25 億元營收。

行業看似熱鬧紛呈,資本卻正在逐步退燒。單從融資規模來看,2021 年,預制菜市場投融資規模為 39 億元,2022 年下滑至 30 億元。

預制菜行業也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 " 冷暖自知 "。

作為預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近 3 年每年閉店均在百家以上,且單店年收入逐年減少。公司在二級市場的表現亦難言樂觀。

除此之外,行業國家標準、食品安全以及信息透明等亟待完善。整個行業走上標準化、規范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聯繫我們|www.chinafocus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