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焦點新聞   >   財經  >  正文

佛系微信開懟銀行 第三方支付成本高究竟誰之錯?

近日,微信一則公告引發人們熱議,公告稱,因民生銀行快捷支付手續費收費較高,基於成本壓力,自 2018 年 12 月 18 日起,向民生銀行卡提現或轉賬到民生銀行卡將在 0.1% 的服務費基礎上增加 0.05% 的附加費,共收取 0.15% 服務費(千分之一點五),單筆服務費不足 0.15 元的,將按 0.15 元收取。本次調整僅涉及民生銀行卡。

隨後,民生銀行針對這一公告做出回應稱:" 我行自與財付通合作快捷支付業務以來,未向該機構及其客戶收取任何提現或者轉賬手續費。近期微信對提現或者轉賬至民生卡客戶收費規則進行瞭調整,這是財付通單方商業行為,與我行無關 "。

隨後,微信再度反駁,稱此次收費規則的變化,針對的是民生銀行向微信收取的較高快捷支付手續費的成本。並解釋稱,對微信支付綁定民生銀行卡的用戶,每使用一次快捷支付消費,民生銀行都會向微信支付收取手續費,而且手續費還比其他銀行高。

資事君(ID:zishijw)註意到,微信公告的是民生銀行 " 快捷支付手續費高 " 的問題,而民生銀行強調的是 " 沒收提現或轉賬手續費 ",雙方各執一詞背後,顯示出第三方支付平臺與銀行之間的微妙關系。

通道費用居高不下,第三方支付機構收費 " 續命 "

一直以來,大型商業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在通道方面掌握著主導權,在與支付品牌進行通道合作時,快捷支付、餘額提現等業務都會向支付機構收取通道成本費,已成為商業銀行重要中間收入。不過,高頻的支付交易與龐大的用戶數,逐漸讓第三方支付機構嘗到瞭 " 苦頭 "。

那麼,通道成本費究竟有多高,讓一向財大氣粗的騰訊都吃不消,寧願得罪用戶也必須要收費呢?騰訊三季度財報或可作為一個例證:財報顯示,騰訊收入成本同比增長 35% 至人民幣 451.15 億元,該項增長主要來自於支付相關服務成本、內容成本及渠道成本。集團其他業務本季度的收入成本同比增長 63% 至人民幣 156.78 億元,其中支付相關業務的收入成本占很大一部分。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動輒億元級別的成本費用,不僅積壓瞭微信支付的發展空間,也給其背後的騰訊公司造成一定的成本壓力,如此情境之下,微信支付收取服務費可謂是無奈之舉。頗具意味的是,民生銀行前行長洪崎曾發出 " 企業利潤那麼低,銀行利潤那麼高,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瞭,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佈 " 的感慨,銀行業的暴利由此可見一斑,更凸顯出微信支付的 " 窘境 "。

據資事君瞭解,2015 年 10 月,微信宣佈轉賬收費,每人每月享有 2 萬元免費轉賬額度,超出部分按 0.1% 的標準收取,自此拉開瞭第三方支付平臺收取服務費的序幕。

2016 年 3 月,微信取消轉賬收費,改為對提現功能收費,每位用戶有累計 1000 元免費提現額度,超過 1000 元部分按銀行費率收取手續費,費率均為 0.1%,每筆最少收 0.1 元。另一大支付巨頭支付寶,也在 2016 年 10 月宣佈,對用戶提現超出免費額度的部分收取 0.1% 的服務費,每人累計享有 2 萬元基礎免費提現額度。

2017 年 11 月 7 日,微信又發佈一則信用卡還款收費說明,稱自 2017 年 12 月 1 日起,每位用戶每個自然月累計還款額超出 5000 元的部分按 0.1% 進行收費(最低 0.1 元)。

在資事君看來,在銀行渠道成本高企的當下,第三方支付平臺要麼持續補貼高額通道費,要麼違反民意收取一定手續費,而銀行施加的越發嚴峻的渠道成本壓力,促使它們最終做出 " 有違民意 " 的選擇。

微信和民生銀行之爭或許隻是一個開始,連微信支付這樣的巨頭都扛不住,其他中小支付公司可想而知,而這也撕開瞭用戶收費提升的口子。

共同推動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回歸金融服務業務本源

近年來,隨著第三方移動支付平臺在國內風生水起,以前隨身攜帶的錢包、銀行卡等都轉移綁定到微信等支付平臺上,隻要掃一掃就可完成支付,不僅極大地方便瞭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讓中國支付領先國際,位於領跑位置。

不過,盡管移動支付業務一路高歌猛進,但由於銀行通道成本一直都存在,不同類型的通道、不同銀行以及支付機構在不同銀行備付金存款數量的不同,導致成本各異,再加上海量的用戶及支付交易頻次,已給各第三方支付平臺帶來極大成本壓力。

此次雙方 " 嘴炮 " 事件中所涉及的快捷支付費用,指的是支付機構基於交易場景發起的對銀行賬戶的扣款,屬於銀行為支付機構提供的服務,銀行對快捷支付普遍收費,行業費率普遍在 0.1%-0.2% 左右。而據微信支付的說法,民生銀行快捷支付手續費普遍高於其他銀行,這就倒逼微信支付不得不上調服務費率,以緩解成本壓力。

雖說銀行進行額度、費率調整是單方面的市場化行為,但是在國傢倡導金融普惠、便民惠民的大方向下,商業銀行是否妥善的考慮過廣大用戶惠民體驗成為一直存在的問題。就目前來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銀行的強勢地位並不會發生明顯質變。

" 第三方支付拓展的金融服務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瞭銀行的不足,成為普惠金融的重要推動力量。" 業內人士指出," 第三方支付做的就是長尾市場,以第三方支付業態為代表的科技金融,彌補瞭傳統銀行長期忽視的碎片化、零星化業務等空白地,有很好的互補性。"

今天來看,第三方支付的定位依然是在長尾市場,但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照顧到普通消費者的用戶體驗,也是商業機構需要考慮的問題。總而言之,不管是銀行還是第三方支付機構,都需要拿出足夠的誠意及智慧,來共同推動中國普惠金融發展。隨著金融業態不斷完善,金融科技不斷發展,相信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

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但基本原則不可丟棄,監管層面也要引起足夠重視,完善金融法律法規,讓參與者回歸金融服務的業務本源。

【本文系資事經緯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更多文章請關註微信號 zishijw】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 :資事經緯 發表,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聯繫我們|www.chinafocus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